村里来了"牛"书记 让旱塬穷村尝到循环经济的甜头

来源:西部网 时间:2016-04-23 10:08:46 阅读量:

村里来了
乡亲们在千亩核桃园套种其他经济作物。
村里来了
千亩核桃园已经初具规模。

西部网讯(记者 孙鹏 通讯员 张弘) 机关党员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是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陕西省华阴市宣传文化系统共产党员牛少谋自任职谢家村“第一书记”以来,始终把群众所想,所盼放在首位,积极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打井修路,栽树办厂,整合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让谢家村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有了奔头。

到任烧起三把“火” 从学生的笑脸到小病不出村

地处秦岭北麓旱塬地区的华阴市岳庙办谢家村有1090口人,1700亩耕地,由于地处旱塬区加之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如何把党的基层阵地巩固起来、把党员干部的荣誉感激发出来、把群众发展经济的热情调动起来,成了牛少谋进村后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上任伊始,为了取得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信任,牛少谋在调查走访的同时,多方协调有关民营企业为全村1-6年级72名小学生捐赠了价值14000多元的新书包、文具图书等;联系广电网络公司,投资7万元,对谢家村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了升级改造,并降低了收视费用;联系市卫生局,投资12万元,新建了村级卫生室,确保了村民小病不出村。

这三件事,群众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中,笑在了脸上,不仅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更让群众觉得这个下派干部不是镀金走过场的。于是,牛少谋趁热打铁,及时召开了村党支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会,在广泛听取了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谢家村实际,提出了建设生态家园,发展“循环经济”党员包联项目的思路模式。

养猪与种红薯初试循环经济 贫困村走出了自己的模式

采访中牛少谋告诉记者,谢家村群众有养猪和种植红薯的传统优势,但因养殖成本过高,价格不稳定等因素这几年群众的热情急剧减退。

对此,牛少谋提出了建设规模化的养猪场,发动群众种植红薯,红薯加工成淀粉,生产红薯粉条,然后用红薯渣去喂猪,每头猪可以在饲料上节约400元成本,规模化养猪场建成以后,用猪粪再去给土地施肥,全村一年可以节省化肥钱10万元。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有了思路,说干就干。研究国家扶贫政策,探索职能部门帮扶重心,跑渭南,进省城,找门路,学经验。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努力,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存栏6万只以上的现代化养鸡场,24公里的地埋灌溉管道、700余米的通村路拓宽改造、村容村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百亩核桃示范园、高产红薯产业园等项目纷纷落地谢家村,这一下,群众心中可乐开了花。

1 2 下一页 尾 页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