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报-今日渭南 时间:2016-04-16 09:29:15 阅读量:
传统观念认为,人去世后一定要入土为安,只有这样才能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心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慢慢发生变化。近日,渭南64岁的老人张荣录就一反常规,想要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
亲戚做肾移植手术让他萌生捐献想法
4月11日,64岁的张荣录表示,他身体硬朗,在高新区一小区当门卫,想在去世后把遗体捐献出去,不知道具体的程序是什么,应该和哪个部门联系,希望记者帮忙。
12日,记者来到高新区张荣录老人工作的小区。说起遗体捐献的事,张荣录笑着说:“其实也没啥,就想死后为社会做点贡献。”
张荣录称,自己是华州区高仓镇司前村的村民,膝下有5个儿女。他年轻时,曾在村上的农技站车队当司机,当时车队有个小伙患有肾病,犯病的时候,疼得在地上直打滚,他看了非常不忍。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个亲戚患肾病,并做肾移植,手术后身体一切都好,现在还健在。亲戚做手术的时候,他就萌生了捐献器官的想法。
他一直都有抽烟的习惯,前年还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害怕因为这些情况,有些器官不能帮助别人。“我想不能捐献器官,应该能捐献遗体吧。”张荣录说,如果他去世后,身上还有有用的器官,捐献出去能给别人带来希望,减轻别人的病痛。如果没有的话,遗体捐献出去还能为医学教学研究做点贡献。
他找了好多人咨询,但大家都表示不了解遗体捐献的程序。前两天,他看到《华商报》报道的西安一对夫妇签了遗体捐献登记表,便向《华商报》求助。
家人称尊重他的意愿
问及家人的想法,张荣录显得很有信心。“我老伴已经同意,我的孩子都很孝顺,我相信他们也都支持我的想法。”张荣录说,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接收遗体的单位,他还没有和孩子说。
12日上午,张荣录的三女儿张敏来探望父母。她第一次听说了父亲捐献遗体的事情,她说,会尊重父亲的意愿。“父亲一直比较开明,我们家也比较民主,但父亲有5个儿女,我们需要商量。”
张荣录的老伴郝桂珍表示,老伴以前总是说,他去世后,不要给他办葬礼,不要铺张浪费。还曾开玩笑说,等他去世后,将他火葬后骨灰撒到河里,不用占地方。“捐献遗体的事情,只要他愿意我就同意。我尊重他的选择。”郝桂珍说。
捐献自愿无偿 家属要签字
12日,记者从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了解到,目前,陕西省接受遗体捐赠的只有西安交大医学部和第四军医大学两家医学科研机构;而器官捐献,目前有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西京医院、武警医院等4家医疗机构接受,相关的捐献登记、申请都可以在这些单位进行。
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负责人苏晓东表示,不管是捐献遗体还是部分器官捐献,都可以在该中心登记,该中心会及时将捐献信息提供给这些科研机构或医疗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工作服务室负责人徐自力表示,该校接受遗体捐赠用于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遗体捐赠完全遵守“自觉、自愿、无偿”的原则。捐献者正式捐出遗体后,学校会向捐献者家属颁发“捐献证书”。
“在遗体没有完成捐献之前,捐献意向可随时变更。”徐自力强调说,除捐献者本人签字外,捐献执行人也要在申请表上签字同意。为避免以后不必要的麻烦,捐献执行人一般必须是捐献者的子女、配偶等直系亲属。
“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都慢慢地理解遗体捐献这个事情。”徐自力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工作服务室仅去年就接受了10多例捐献的遗体。前些年,愿意捐献遗体的人多数为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等,而现在愿意捐献的有各行各业的人员,有农民、工人、学生、干部。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胚学教研室的孙小勇表示,市民如果不方便到军医大填写申请表,也可以通过快递的形式将申请表寄给捐献者。
器官捐献者可在网上登记
苏晓东说,2011年7月,陕西省作为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省份开始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工作,目前有1000余人登记捐献人体器官,成功捐献器官326例,仅去年就有99人捐献角膜198片。省内个别市的红十字会也下设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站,捐献者可登记报名。
渭南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郭敏表示,捐献者还可以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网进行登记,相关捐献事宜也可登录网站进行了解。
如果有市民想咨询关于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的相关情况,可以拨打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电话029-86515664咨询,渭南市民还可以拨打渭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0913-2112906咨询。
记者 康菲
登记机构
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 渭南市红十字会
接收机构
西安交大医学部 第四军医大学
捐献程序
1.填写申请表
2.捐献者本人、捐献执行人以及接受捐献方签字盖章
3.接受捐献方颁发“感谢状”
4.捐献完成后,向捐献者家属颁发“捐献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