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部网 时间:2016-03-31 08:29:57 阅读量:
老槐树弃平原之尘埃,取高山之烟霞,岿然不动屹立在木竹山脉之巅,她仿佛与社会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她历经千年沧桑,而又始终默默无闻。她孕育了麦坪人精神生活之根,是全村上下男女老少心中神圣的精神寄托。
“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今年93岁的张敬珍老人对这颗老槐树的此番引喻是我认为最贴切不过的了。据老人回忆,自她出生记事起老槐树的树干就够四个壮汉合围,“槐树垭”地名的得来,比给她起乳名的爷爷还早若干辈人……
跟随今年已经60岁的驻村第一书记李德国步伐,笔者见到了期盼已久的村中那颗老槐。说起老槐树,土生土长依靠烤烟产业发家致富的付园禾老人这样感叹道:“老槐树弃平原之尘埃,取高山之烟霞,岿然不动屹立在木竹山脉之巅,她仿佛与社会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她历经千年沧桑,而又始终默默无闻。她孕育了麦坪人精神生活之根,是全村上下男女老少心中神圣的精神寄托。”
和老李慢步在老槐树下一条刚通车不久的村级水泥公路上,李德国饶有兴趣地介绍说:“2015年麦坪全村烤烟面积600亩,总产值突破180万,年收入达到10万的有7户,达到15万的有2户,突破20万以上的1户。短期发展烤烟产业,当年栽植当年见效,老百姓吹糠见米,这样就能很有效地补充中、长期发展的短板问题。所以2015年初村三委下了狠心,动员全村村民集资8万元,挤出村级积累资金2万元,包联部门盐务局扶持1万元,镇财政补贴1万元,建设了这条全长1公里的村级产业路。产业路辐射带动了全村31个产业大户(烤烟大户占到了一半以上)的发展问题,带动了以老槐树为圆心5公里范围内村级交通半径,受益群众达150人以上。老槐树在麦坪人心中的精神寄托是真实并且深刻存在地,我们新一届村委会要做到的就是打通老槐树下未被前人发现的,但是已经客观存在千年的致富路!”
沿着蜿蜒而又整洁的水泥路我们来到了烤烟大户付园禾老人的家中,付老今年71岁,子女孝敬。在麦坪村提到付园禾,村民都知道,他是靠种植烤烟富起来的典型。在付老240平方米的小洋楼中付园禾告诉笔者,他们全家种植烤烟接已有9年,开始那几年他种植烤烟,由于受到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起初烤烟长势不是很好,就是烟叶烘烤不佳,一年到头不但亏本,还受别人嘲讽,但他不但没有气馁,反而以此为动力,一心想总有一天他会用实际行动证明给大家看。村里像他这样年龄的人许多都在家安享天伦,而他则是带领着自己两个孩子没日没夜的钻研和讨教烟苗栽植、田间管理、烟叶筛选、编杆烘烤等多项专业技术,他心里明白只要通过自己几年来的总结和实践,烤烟长势总有一天会大有起色。
2013年,付园禾流转土地种烤烟40亩,当年除去投资后净赚16万元。2014年他种植50亩烤烟,效益比上年还好,因为他种烟技术越来越精了。从此,他种烟发财了的消息传遍邻近村组,大家纷纷向他讨教技术,许多外出务工农户也回家种烟了。
2015年,在县烟草公司和麦坪村新一届班子支持和帮助下,他种植烤烟达60余亩,每亩单产突破4000元,从烟苗的栽植到烟叶的烘烤短短7个月的时间,付园禾全家烤烟产值突破26万元,净赚20余万元。
在众多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中选择回乡栽植烤烟,70后的蒲跃洪可以说是成功转型的典范。1979年出生的他,16岁开始走出大山,在大半个中国打工迁徙的浪潮中充当着亿万农民工当中的一员。而现如今的他,凭借2015年种植烤烟32亩,年纯收入突破12万元,亩产连续三年保持4000元以上的艰辛付出跃居成为全村乃至全镇的优秀创业青年代表。
与蒲跃洪并肩走在径直通往他烤烟地的产业路上,蒲跃洪回忆起曾经在城市打工浪潮中的艰辛感触地说到:“故乡一直是令人惆怅的符号。在城市里怀念故乡,希望回到故乡。但是真正回到故乡时,故乡的贫瘠又会让人非常失落,为了挣钱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出门打工。城市对农民是冷漠的,却又离不开农民。城市建设、道路清扫、垃圾清运、搬家、装潢……最脏最累的活城里人不论富有者还是贫穷者,都不愿意干。城里人以高姿态的雇主身份拍出几块钱,就可以对一个进城农民呼来喝去、颐指气使。在他乡的深夜里遥望城市灯火、思念家中妻子、独饮千里乡愁、质问活着地尊严这就是我全部的夜生活。”与蒲跃洪边走边聊,大约0.5公里的产业路将我们带到了他流转的30余亩烤烟地的面前。
“2012年底我回到家中,正巧参加了李书记在我们组上开的烤烟土地流转动员会,在李书记和老党员付园禾的鼓励帮助下,2013年我下决心流转土地20亩,在县烟草公司技术人员和付园禾的全程指导、帮助下,当年我的烤烟小获丰收,7个月时间实现收入8万元。”
蒲跃洪一边自信满满的介绍,一边简单地罗列了近几年来他的烤烟致富经,蒲跃洪说:“苗是金、管是银,烘烤才是聚宝盆。”
“烟草公司与我们在年底签收购订单,我和妻子从开年的4月底接过烟草公司提供的烟苗(烟草公司3月份进行集中育苗),按照每亩1400株标准移栽,5月份开始田间除草、中耕、培土、打药、防病。6—7月份进行田间烟叶打顶,8月份进行烟叶采摘和烘烤,9月份按照订单收购标准以均价每斤11元的价格卖出,当然烟叶成色越好价格越高,整个过程最忙的时间不到3个月,实现了烤烟收入短平快。”
如果说70后蒲跃洪是麦坪村依靠烤烟产业成为优秀青年的代表,那么常年在外漂泊的80后梅可清则是依托烤烟产业稳稳当当地踏上了还乡这条致富路。
用梅可清自己的话来讲,他是一个“孽障”。当年初中都没有毕业的他整天在村子里游手好闲、惹是生非,老人见了骂,大人见了打,孩子见了哭,除了偷坟掘墓的事没干过外,村里村外整天是被他搅的鸡犬不宁。被父亲一顿棍棒赶出家门后,从此在他乡城市中开始了自己长达15年的打工生涯。来到梅可清家中,笔者在参观了梅可清发展的33亩烤烟地后与他坐下促膝长谈。
回忆起在外漂泊的岁月,梅可清深有体会的感慨道:“进城打工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仅仅有的是一具生龙活虎的身板,如果不从事重体力劳动就只能被城市冷漠的拒绝。在外打工的岁月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我们由于地位卑贱,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身边的工友或者他们的家庭上演着血泪和悲情交集的人间悲剧。”2012年底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无重体力劳动能力,梅可清带着妻儿回到了家中,时值恰逢李书记来到他们家中鼓励发展烤烟产业,准备冬季整地翻土。面对村干部上门扶持产业,倔强的梅可清一开始有很强抵触情绪,不到一两句的对话,他便和李书记争吵了起来。要不是老父亲的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梅可清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现在栽植烤烟短短半年的时间就能挣到将近10万元。
梅可清回忆道:“老父亲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有的干部到基层挂职就是‘镀金’,但是李德国一个外乡汉快60岁的人了,他这么费尽苦心、没日没夜地在这个村鼓励群众发展产业,他如果不是个傻子,那他图的是啥?现在村里青壮年劳动力不多,你就听李书记的话,把握机会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在家搞个短期产业,一家人凝聚起来也让老人享享清福嘛。”
在老父亲的点拨下梅可清经过多方了解后,主动找到李书记,谦虚的表达了自己想发展烤烟产业的决心。李德国二话没说,邀请县烟草公司技术人员上门对梅可清进行了手把手专程指导。经过短短三年的发展当年初中没有毕业的梅可清现如今已经俨然成为了烤烟产业的土专家,如今他不仅能够单独熟练操作半智能化烟房烘烤,还对烟叶烘烤成色技术有了成熟把握,烟叶的防病、防虫,田间施肥管理更有他独到的见解。
在半智能化烤房前梅可清一边示范性的操作,一边介绍他的经验:“烤烟地不能重茬种,要三年两头种。一茬烤烟种完后会遗留病菌,避免病害,要翻地,除杆。烤烟房24平方米,可以一次性烘烤18到20亩的烟叶。采收烟叶的好坏占到烟叶收入的60%,其次是烟叶的编杆,一个烤房可容乃烤烟480杆左右。”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三段、五步、八点式烘烤法,(三个阶段,五个步骤,八个精准点的烘烤方法)。”由于人机灵、悟性高,梅可清在很短时间内便熟练掌握了烤烟生产环节的几项重要技术,至于田间套种作物以及施肥防病、防虫等技术要点他更是信手拈来。
在采访间歇中,李德国用他36年来的农村工作经历对笔者讲到:“主流语境很多时候都在说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麦坪村每一个家庭外出打工的都有类似蒲跃洪、梅可清一样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就是最关键的劳动力,有的家庭甚至让所有的劳动力进城务工。迁徙式的打工人并不是剩余劳动力,而是每个家庭的顶梁柱,每个村庄的鲜活劳力。”
“迁徙是整个农村劳动力围绕生产要素向城市的转移,是农村‘精英’迈向城市的社会向上流动,是农民不得已而为之的背井离乡的求索。由于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大面积迁徙,导致了农村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老弱病残困守乡间,才是真正的‘剩余劳动力’。”
结束李德国书记一整天下乡的行程,了解完麦坪村精准扶贫以及各项产业发展的调查,我们迎来了2016年的万象更新。付园禾老人用他执拗的信念成为了全村产业致富带头人,蒲跃洪用产业发展诠释了他优秀创业青年的魄力,“孽障”梅可清用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勇气实现了依靠技术回乡致富的成功转型,而村口那颗千年老槐树的叶子也陪伴着李德国双鬓的白发落了一灿又一灿。
长期发展林下经济、中期发展畜牧产业、短期发展烤烟产业,使麦坪这座名不转经传的小山村在城市化浪潮下,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悄然发生着乡土的裂变。
驻村第一书记李德国在老槐树下用三项产业的发展见证了,只有让老槐树下长出“金子”才能不断为全村的发展找到内在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想念家乡、关心家乡的人懂得何处才能安放乡愁,如何早日踏上还乡之路……(马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