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一心村第一书记刘博尔:为贫困“解锁”

来源:西部网 时间:2016-01-28 12:38:38 阅读量:

石泉县一心村第一书记刘博尔:为贫困“解锁”

刘博尔(右一)在去往一心村的船上

西部网讯(通讯员陈媛)1月15日,星期五。督促工人上完最后一遍漆,刘博尔站在一心村委会门口,望着新漆的大门若有所思。

自去年6月18日来到这里任职第一书记,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

半年前,他也是站在这里,眼望这个由废弃村小改名而来的活动室,眉头紧锁,一片踌躇。

对面就是后柳集镇,因为旅游业的蓬勃兴旺,“后柳水乡”游人如织,一派熙来攘往,而一江之隔的一心村,却地薄人稀,鸡鸣四野,安享着繁华背后的“高冷”。和这高冷相伴的,还有贫困。

2015年,石泉县委、县政府启动了“两包两联一驻一代”工作(领导干部包村、联系“两代一委”和普通群众,优秀年轻干部包贫困户,科级后备干部驻村,县镇村三级干部为群众全程开展代办服务),作为创新和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年轻的后备干部,刘博尔被派驻一心村任第一书记。作为“高学历”驻村干部的代表,这个刚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要如何踏上完全陌生的村道,转变角色,适应身份?

带着思考,他开始了这段接地气的征程。数日后,用一份五千字的村情报告完成了从认知到调研的思辨过程。

石泉县一心村第一书记刘博尔:为贫困“解锁”

刘博尔(右一)在走访村民

报告中,一心村的问题被归结为四类:一是基础差。硬化的村级路只有7.2公里,交通和土地严重制约着村域发展。二是劳力少。700多人的村,常年在家只有200多人,且多为老少妇女。三是看病难。因为没有卫生室,村民就医简直就是一本血泪史。四是阵地弱。活动室只是名义上有一个场所,什么作用也没有发挥。

要改变村情,就得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作为第一书记,有些他能改变,有些只能协调,有些需要争取,还有一些,是他也无能为力的。除了身体力行,更要发挥出驻村的杠杆作用,依靠各方力量一点一点撬动村子向前发展。刘博尔的思路,是从能改变、易改变、最直接、最细小处着手,再具象一点,就是当好“五员”:督办员、信息员、宣传员、矛盾排查员、党建指导员。

边学边想边干,调研结果指导实践,首先从阵地建设,当“宣传员”、“指导员”开始,依靠本职单位县工商局的支持,对村活动室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阵地建起来了,红旗飘起来了,村上有了一个凝聚人气的地方,村“两委”班子碰头议事的频率也高了,接下来,改造基础设施、制定产业规划、落实民生政策……工作厘清头绪一项项推进,其他职责也按部就班一项项履行。当年底,他交上了这样的成绩单:

发展牛羊养殖大户3户,养牛50头、羊120只;协调县卫计局投入8万元,在活动室旁新建村卫生室;协调县水利局投入3万元修建四组茶园水塔,解决16户30余人饮水难、饮水不安全问题;协调县农林科技局200亩退耕还林项目,拐枣树苗250株,茶籽300亩和10吨化肥,用于配合四组茶园建设,申请到30个太阳能热水器和20个节能灶,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协调县海事局整修三组被河水侵空的码头避风亭,保障村民出行安全;为25户包联户购买鸡苗600余只,并为养殖户提供喂养和防疫技术指导;鼓励新办农家乐1户,示范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看到这张用数字填满的成绩单,刘博尔说如果以10分为满分,他给自己打7分。得分的项目是他已经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能协调的资金、项目、手续,都在所不辞尽力争取,连体重都跑轻了10斤,失分的项目主要是因为性子急,更像“推”着村民向前走,在动员人的思想工作方面没有做到最好。

在刘博尔眼中,一心村的变化是可喜的,虽然一时不能改天换地,但至少整个村子已经走在一条有计划、有办法、有前景的发展路上,就在前不久,石泉的全面脱贫攻坚战也已打响,接下来的一年,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与脱贫工作全面结合,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会更加明晰,这也需要驻村干部更大的决心、勇气,和能力,在第一年的基础上施展更大的杠杆效应。对个人而言,不管会否继续驻村,都会和其他同仁一起,融入脱贫攻坚战役中,发动群众甩开贫穷,走向小康。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