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观音河镇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综述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5-12-09 17:02:44 阅读量:

      让贫困群众在“四抓四促”中摘掉“穷帽子”  

       精准扶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扶贫工作新机制,是党和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2015年以来,汉阴县观音河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一系列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作为全镇的工作主线,把群众脱贫增收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在充分调查研究、制定产业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创新扶贫工作思路、以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为契机,以贫困户脱贫增收为目标,以“四抓四促”为抓手,探索建立“合作社(公司、协会)+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广泛动员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合作社公司、协会对产业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统一服务指导,并将利润按比例向贫困户进行再分配,实现了产业规模化、产权股份化、利益共同化的发展目的。去年以来,全镇已实现93户332人如期脱贫,占全镇当年脱贫148户540人的62.8%和61.5%,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抓土地流转,促就地务工增收。为有效解决部分群众资金匮乏、劳力不足、土地撂荒等问题,镇党委、政府积极动员能人大户、村组干部牵头流转群众及贫困户的土地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组建扶贫互助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长期用工合同,让其到合作社进行生产劳动,实行当地劳务工价同价支付务工报酬,使闲散的劳动力和贫困户做到了就近就地务工就业。贫困户除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增加了务工收入。合心村富硒莲藕产业扶贫互助合作社在全镇发展莲藕产业500亩,吸纳贫困户89户309人,与当地贫困户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并按当地工价支付务工报酬,同时根据流转土地和务工群众的投入情况拿出20%的收益进行再分红,仅此一项就人均增收400元。
抓资源入股,促利益联动增收。为解决贫困户的增收难问题,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生态绿色产业建设,与能人大户共同组建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绿色产业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即贫困户以自己的土地入股到能人大户牵头成立的家庭农场或合作社,实行收益分成制度,使贫困户既利用了土地资源成为产业建设的合伙人,又能通过自身劳作获取务工报酬,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牵头人的资金投入和后期管理难度。中坪村山林种植家庭农场,现发展漆树700亩,共吸收农户52户,其中贫困户31户,农户以其承包土地入股的形式提供产业建设用地,农场实行集中栽植和统一管理。农户除在漆树生长管理期间的务工劳务报酬由农场主据实给付外,到5年后生漆采割期时,与农场主实行收益四六分成,即农户按利润的40%获取。按1亩地110颗漆树估算,每颗漆树可采生漆收入60元,亩产值即可达6600元,农户可实现亩增收2600余元。
抓指导服务,促销售激活增收。为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不准,资金及技术缺乏的问题,结合镇情实际,根据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意愿,合作社(公司、协会)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先期为贫困户提供畜禽养殖种源垫付、对其免费进行技术服务培训、免费进行统一防疫,待贫困户畜禽养殖产品成熟后,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的20%价格统一进行回收对外销售,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致富。如思源养殖公司利用完善的种源采购和销售渠道及技术资源优势,结合低收入农户发展项目,为40余户贫困户先期垫付提供仔鸡、仔猪,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培训和防疫指导,对成品鸡、猪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统一对外销售,在收购时才扣除仔鸡、仔猪成本,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同时,为扩大我镇畜禽市场销售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电商平台,探索创建了畜禽养殖微信群、畜禽销售微信公众号,利用安康论坛等网络营销平台,产品远销四川、重庆等地。
抓产业培育,促群众持续增收。根据贫困户发展缺资金、缺项目的实际问题,镇党委、政府主动决策,制定出台产业扶贫奖励办法,每年从有限的镇财政资金中挤出10万余元,扶持发展莲藕、林果、畜禽养殖、烤烟、苗木花卉等产业发展大户,并积极争取移民、农业、扶贫等部门的产业建设项目资金,全部投入到产业建设。同时,积极指导和培育产业大户成立家庭农场,组建公司、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并对协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进行资金扶持和项目支持,助推生态种养、循环产业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户持续增收。截至目前,全镇已成立莲藕、核桃、漆树、元胡、天麻、畜禽养殖等39个农村经济组织,新发展莲藕500亩、薄壳核桃1000亩、漆树700亩、元胡200亩、天麻500亩、林下鸡20万羽以上,畜牧养殖近3万余头,为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阴县观音河人民政府 李扬 )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