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四项举措”促和谐稳定

来源:陕西法制网 时间:2015-08-20 19:13:17 阅读量:

(通讯员:王宝铧)华阴市从狠抓领导责任落实、畅通诉求渠道、健全维稳网络、创新体制机制着手,全面加强维稳信访工作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矛盾纠纷发生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近20%,矛盾纠纷成功调处率达到了98.7%,有效的维护了我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落实领导责任
  成立工作组。成立了维稳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落实领导干部维稳责任。各镇办和部门均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维稳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签订责任状。镇办与各村、各单位分别签订了综治、维稳工作责任状,将综治、维稳工作业绩与干部政绩、单位的评先评优挂钩。
  落实奖惩制。把维稳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目标管理考评的重要内容。对稳控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取消年终评先资格,并对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
  二、畅通诉求渠道
开门“坐诊”。 以“三严三实”活动为契机,发动和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同时坚持实行领导包案、公开接访和下访等制度,市级党政主要领导每周开展一次集中接访,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市级领导对所包联的镇办,通过进村入户,与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征询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驻村干部及各村村干部、维稳信息员定期在村级信访室开门接访。通过健全首接首问,机关干部考勤和领导信访接待日等责任制度,规范“坐诊”干部行为,方便群众办事。
流动“巡诊”。 每村派驻一个下访工作组,进村入户,听民声、体民情、察民苦、知民意、解民难,截止,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900多项。另外还采取约访、邀访、上门访、带案下访等形式,关注民众疾苦,解决群众诉求。
  集中“会诊”。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隐患,适时推行信访会商处理、排查倒查、民情恳谈会等制度,集体会诊把脉,联合调处。同时,实行领导包案制,明确党政主要领导包案负责,一个领导,一套班子,形成合力,共同协调处理。
  三、健全维稳网络
  强化“两委”组织。配齐配强村级治保委员会和调解委员会人员,在村和单位配置专职维稳信息员,并保障“两委”人员和维稳信息员工作津贴及时发放,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发挥“耳目”作用。在重点时期和矛盾纠纷多发村组聘请“五老”和热心群众为义务维稳信息员,对特别对象和特别问题进行全面监控,及时提供准确信息。
  依靠农民代表。建立农民代表例会制度,以多问民情,多办实事为宗旨,成为听民情、交民友、办民事、帮民富的有效载体。
  四、创新体制机制
  矛盾纠纷排查有新渠道。一是各镇办、各单位、重点工矿企业每半个月开展一次滚动式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一般时段经常排查,重要时期超前排查,突出问题专项排查,提高源头发现和处置问题的效能;二是建立以维稳办、派出所、司法所、各村调委会、维稳信息员、信息联络员等组成的条块结合、互为补充、多层次、多渠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收集反馈网络,对重大稳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
  矛盾纠纷调处有新方式。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包调查处理、包思想稳定、包停诉息访、包稳控到位”的要求,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依法依规办事,确保问题得到解决,切实做到案结事了,息诉停访。
  维稳责任查究有新措施。严格落实领导维稳工作责任制,凡是因不认真落实报送信息责任,排查组织工作不力、化解工作不及时,导致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酿成影响稳定重大事端的,将严格追究相关部门领导和有关责任人责任。
  矛盾纠纷限时办结和反馈有新依据。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限时办结和反馈机制: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可以解决的立即解决;对符合政策,暂时不能解决的,说服解释,限期解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各种矛盾纠纷调处结果要以口头或督办结果报告单形式及时告知当事人,避免因不知结果而出现的重复访;对重大问题和特殊问题实行跟踪回访,确保矛盾纠纷不反弹。( 华阴市委维稳办王宝铧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