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力推农村财务“村有镇代管,村民监督”制度
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4-08-19 14:52:23
阅读量:
本报讯(记者 王 珂)“自从‘村有镇代管’制度实施后,村干部每花一元钱都需写清用途,在镇上经管站报账。如今打个条子就可以花钱的现象没有了。虽然现在花钱很麻烦,但每一元钱都花得实实在在。这个制度,还了我们村干部清白,村里的事情也好干多了。”日前,市南陈村村主任薛海斌在谈到“村有镇代管”时感触良多。
作为全国的“农村三资管理示范县”,从2004年起率先出台农村财务“村有镇代管”制度,2009年又在各村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在此基础上,2012年全面推行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村民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查看本村收支情况,对村上财务实时监督。截至目前,275个村已有267个村实现“村有镇代管”。
为了加强全市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从2006年起,市农经局总结经验,推广“村有镇代管”模式,每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只开立一个银行账户,统一由镇经管站核算管理。各镇也根据经济情况的不同,设定金额界线,对不同额度的支出采用不一样的监管方式。
此外,各村成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村民监督委员会”、每季度在村上张贴公布财务收支情况;依托农经信息网三资网络监督服务平台,对村级财务实行电算化管理。这些措施的实行,使每笔花销不仅受到镇经管站的审批,还要受到村民和热心人士的监督。
“现在村上5000元以上的开支,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村上财务越来越规范了,村民疑虑也少了。”高塘镇吉家河村村民高孟夏对这项制度赞赏有加。
“以前村级财务中白条入账的现象时有发生,但自从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后,不但账务全部规范化,而且使我们摸清了每个村的资产、资源存量。现在账务制度的规范化和群众参与监督,让村干部每花一笔钱时都要想想‘这钱是否该花’,有效地遏制了基层村干部的腐败行为。”高塘镇纪检委书记王健告诉记者。
截至2013年底,我市实行“村有镇代管”的镇(办)有97个,涉及2126个村,约占全市村总数的65%。今年5月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如何抓好农村财务规范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下一步将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提升全市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质量,使“村有镇代管”模式覆盖全市各个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