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泱泱写赤诚
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4-08-11 16:54:49
阅读量:
时间定格在2013年12月9日凌晨4时20分。
这是高稳生离去的日子。噩耗传来,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一个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个精神饱满,不知困倦的工作狂;一个乐观开朗,从不说“难”的老好人,怎么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怎么就这样静静地离去?他才50岁。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了。在同事们心中,他的身影仿佛仍然留在堆满资料的办公室,留在回填土方的施工现场,留在青松伫立的渭河大堤。然而,他真的已经离去。大家都说:“高工太疲劳了,太累了。”
这是一个一生都痴爱水利事业的学者和斗士。
高稳生1963年11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1986年于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市洛惠渠管理局,从此开始了27年的水利生涯。他曾先后参建和组织施工过洛惠渠洛西倒虹、曲里渡槽、总干五号隧道、涧峪水库枢纽工程、渭河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对工程枢纽布置、结构设计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27年来,高稳生每天不是奔波在一个个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就是将自己埋在一大堆水利专业技术规范和文献之中,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口中念念不忘仍然是渭河治理工程的进度。他把全部的青春和激情献给了脚下的这方水土。
在他的橱柜里,水利部总监理工程师、人事部高级采购师、中国招投标协会招标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工程师等一摞厚实又鲜亮的证书及省、市两级发改、水利行业评标专家库专家聘书静静陈放,记录和述说着高稳生攀登技术高峰,为服务水利事业积聚能量所倾注的每一滴心血。
他是个“粗人”,常常头发散乱,胡须遮面,腰间的皮带胡乱地窝成疙瘩,皮鞋上沾满灰土;可他又是个及其细致的人,工程中的一方土,一铲泥,一个小数点他都放在心上。
2010年,人翘首以盼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启动。该工程面宽量大,头绪万千,工作任务繁重、工期紧是每一位建设者的切身感受。作为技术总负责,设计、招标、报批、审核、管理、施工等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把技术质量关,高稳生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
渭河整治三年来,高稳生每天早上7点多离家,晚上11点多甚至更晚才回家。一到指挥部他就像个陀螺似的转起来,编制计划、组织招标、审查资料、验收项目,一趟趟对地形的考察,一遍遍对工程图纸的改进,一次次对设计改装的亲身示范,他乐此不疲。
治渭工程中,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描述这样一个细节:高工走到哪儿都挎着一个大黑包,把肩膀压的歪歪斜斜。在大家眼中,大黑包就是他的一个符号。究竟装着什么东西让他如此不能割舍?其实,包里只有两样东西——资料和药。
渭河治理工程项目庞杂,为了能及时、准确查阅规范,高稳生便用黑色大包把整个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技术规范、法律、文件装在一起,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查找所需内容,确保工程质量大关。水利工程监理、施工等规范条例往往都在千页以上,据一些同事回忆,高稳生的黑包近20斤。治渭三年,他背烂了三个包,生前最后使用的包带已经快磨断了,用绳子绑着继续使用。
高稳生每天都要吃药,同事们都只看见他每天吃三包牛皮纸包的白色粉末,但却没人知道究竟是什么药。被问起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小毛病而已。治渭三年,高稳生没有休过周末,平均每天休息的时间不过7、8个小时;也没有在家吃过几顿饭,在外面吃饭总是挑离单位近、做得快的饭店,忙的时候,连续一周都在同一家饭店吃同一种饭。即便这样,他工作起来仍然精神抖擞,施工过程中遇到险情、特情时,他能坚持连续奋战几天,身上仿佛有用不完的力量。回想起与高稳生共事的日子,工程现场组组长刘军平叹息道:“他的精力连年轻小伙子都比不上,我们都以为他身体很好,直到现在才知道,原来他为工作透支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