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生态梦想 谱写发展华章

来源:宝鸡日报 时间:2014-07-17 11:24:31 阅读量:

    七月流火。七月的宝鸡撩开了美丽的面纱,一处处游园树木葱郁、鲜花盛开,清晨傍晚游人如织,晨练健身,其乐融融;一条条河流水天一色,林带相伴,群鸟嬉戏,游客在这里看美景、赞生态,美不胜收;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人流如织,商贸繁荣,市民休闲购物,流连忘返。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宝鸡从一个西部中等城市变成了大水大绿、四季有花、生态良好的美丽都市,是市委、市政府十年来,持之以恒追逐生态梦想,持续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实现六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喜人成果。对于宝鸡的变化,在金陵游园晨练的市民张桂英感慨地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双创’拉开了宝鸡加快发展的序幕,也为广大市民创造了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埋头苦干只为绿色梦想

    因为地处西部,生态脆弱,长期缺绿少树,宝鸡人对绿色情有独钟;因为渴望发展,期望后来居上,宝鸡人对优化环境信心百倍。今年年初,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官吉庆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梦想是宝鸡在西部地区工业最强,在工业城市中生态最美。”市领导的梦想代表了全市人民的心愿,体现了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升国家园林城市水平的信心和决心。

    早在 1999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大城市目标,十几年来,历届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把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最大的民生工程。 2004年,全市启动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工作,第一阶段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两年后获得荣誉称号, 2009年 2月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复检, 2011年,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目标确定的把宝鸡建成“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市委、市政府启动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第二阶段工作——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在创建中,我市始终把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本地山体、台塬、河系、文化等自然人文环境,扎实推进绿色宝鸡和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 2013年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6.93%,绿化覆盖率 40.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2.25平方米,生态园林城市基础指标和国家园林城市各项考核指标达到较高水平,“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景观基本形成。

    同时,我市积极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向县城、城镇拓展。目前, 9个县全部获得“省级园林县城”称号, 7个县获得“国家园林县城”荣誉,眉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通过了省级初审,岐山县启动了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 5个建制镇获得“省级园林城镇”称号,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国家园林县城全覆盖。

“四大工程”彰显大水大绿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最基础的工作是增加城市绿量,提升园林绿化景观水平。为此,近年来,我市开展了市区大环境增绿、公园绿地完善配套、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单位庭院小区绿化达标四大工程,不断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和绿色景观建设再上台阶。

    宝鸡地形狭长,城市沿渭河呈带状布局,南山、北坡形成了城市的两条天然屏障。如何让两条屏障成为绿色林带,我市建立北坡义务植树基地,加快秦岭北麓生态林建设,全力打造市区南山北坡绿色屏障。先后建起了代家湾生态公园、石鼓山文化公园、九龙山公园、长岭怡馨园等坡地公园。在渭河北坡绿化上,全市建设了 83个义务植树基地 1.6万亩,突出彩叶乡土树种,营造特色景观片林 7300亩,绿化治理陡崖、沟壑裸露处2161亩;在塬顶以乔木为主营建宽幅林带 629亩,形成了百公里森林屏障。

    渭河是我市的母亲河,更是我市绿化环境、大幅度增绿的主战场。全市积极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推进渭河堤防生态景观和湿地建设。在市区渭河两岸河道先后建成 30公里绿色长廊,河道绿化面积达到 67万平方米,达到了河床基本有绿色覆盖,河流节点有精品添彩;围绕建设渭河滨河长廊,新增茵香河、石坝河、瓦峪河等河流沿岸绿地 150万平方米,目前渭河市区段已建成蓄水面积 320万平方米的“一闸四坝”五个人工湖面。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在渭河夹心滩,建设湿地 23万平方米;规划面积18.64平方公里的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已营造宽幅防护林带 16.8公里、种植湿地植物 450亩。

    宝鸡是因路而兴的城市,铁路、公路穿城而过。长期以来,铁路两侧、公路沿线房屋乱建、环境脏乱差,成为影响城市面貌的瓶颈。为此,我市积极实施市区铁路沿线、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工作,市区 31公里铁路沿线建起了带状公园和防护林带,绿色园林景观长廊全面形成。对 11个城市出入口、 22处城乡结合部进行环境整治,改善环境,提升景观。对市区重点路段以及居民小区的违法建筑、临时建筑和严重影响市容环境的建筑物进行了拆除,共拆除各类建筑 35.83万平方米,建成休闲场地 8万平方米,绿化 5万平方米,建成街头小品 14个。同时,在市域实施“千里绿色长廊”工程,推进公路、铁路沿线林带建设和直观坡面绿化,累计建成宽幅林带 1420公里,绿化坡面 11万多亩,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宝鸡最具特色的优势。
    小游园彰显大民生。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活动中,我市加快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让市民推窗看景、出门三分钟和步行 500米就能进公园,最大程度地享受创建成果。近年来,我市先后新建九龙山公园、代家湾生态公园、宝鸡儿童公园、石鼓山文化公园、陈仓苑等一批公园绿地,改造提升宝鸡植物园、人民公园、渭河公园、炎帝园、金台绿地广场、教育西路绿地、沙河东路绿地等公园绿地,新建知秋园、芳香园、新福园、东坡园等一批小游园,每年要求各区建设不少于 3个社区公园或街头游园,目前市区面积大于 4000平方米的公园、游园 117个,公园绿地面积达 990万平方米,市民出门 500米就有休闲绿地。从 2007年起,市区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市区人民公园、渭河公园、炎帝园等 9处综合性公园,按照公园绿地功能性、景观性、文化性和科学性要求,实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每年 4月在人民公园举办郁金香花展,在植物园举办樱花、牡丹花展, 9月举办菊花展,各大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庭院绿化是城市绿化的基础。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中,市政府提出让绿色离市民生产生活越来越近,让绿色扮靓社区、单位和庭院。全市以创建“十大园林式居住小区”为目标,建设了左岸新城、宝管小区等一批景观环境幽雅、服务设施齐全的生态示范小区。建成省级园林式单位、居住区 41个,市级园林式单位、居住区 389个,通过持续努力,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 91.3%,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 96.7%,市民出门即可见绿、推窗便能赏景。

突出特色提高环境质量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架,创园成功后,我市继续实施街道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在增绿量、求特色、出精品、上档次上下功夫,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已经成形。在道路绿化建设中,园林绿化部门充分考虑行道树品种、植物造景和综合生态功能的体现,突出了绿化特色。重点对道路节点和街头游园进行改造提高,改造了陈仓大道、宝光路等 43条道路绿地,总面积达 12.3万平方米。实施经二路等主干道路绿化改造工程,增加开花植物,整修了主要道路行道树树池,市区沿街 42个公共停车场改建为林荫停车场,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 71.3%。

    宝鸡素有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在城市建设中,我市充分利用“山塬相夹,一水中流”的自然地形地貌,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尽量保持城市风貌。制定《宝鸡市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围绕反映宝鸡厚重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实施了石鼓山文化公园、青铜器博物院、北首岭遗址公园、金台观道教文化景区等一批名片工程,并对周边环境严格管控。

    抓好社会保障,改善人居环境。全市进一步加快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宝鸡市总体规划,从 2011年开始已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 79个,改造棚户区 29015户,惠及约 9万居民,城中村改造规划的 21个地块,已完成代家湾、东仁堡、东岭、马道巷片区改造任务,安置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采暖、燃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健全;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坚持实行计划单列,拓展筹资渠道,不断扩大保障范围。截至 2013年底,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4.99万套,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通过实物和租赁补贴保障应保尽保,住房保障率达 86.73%。

    完善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方便和服务社区居民,市区 123个社区都配备各类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公厕等设施;强力推进市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在城市主次干道修建盲道 38.4万米,修整塬坡石道 14559个,对市区体育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医院、银行、火车站等公共建筑和公园绿地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新建公共设施按照《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及《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法规标准要求,设置了无障碍设施。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