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学习 再学习
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4-06-29 10:33:00
阅读量:
小苏虽然是个80后,却爱读书看报,一些年轻人热衷于玩手机、发微信时,他却是雷打不动,每天必看《日报》。记者见到他时,小苏欣喜地说:“近一年来,《日报》会议政务新闻少了,领导讲话更短更实在了,民生新闻更贴近实际,百姓关心的事多了。”
其实,小苏看到的只是表面,隐藏其后的,是日报社上下一心,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干劲,是日报社300多名报人夜以继日的辛劳和孜孜以求、见缝插针的学习苦功。
改进编采理念 劲吹报道新风
日报社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坚持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探索改进政务报道方法。记者们纷纷深入生产生活一线,采写了大量有关基层群众中涌现的鲜活典型稿件,编辑选稿也向基层、民生报道倾斜,凡人善举、群众典型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还开设了“群众评说”“民声通道”等栏目,更好地发挥了报纸的舆论监督功能。
特别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报纸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加大对先进人物的宣传力度,切实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标杆在身边”专栏报道的《传递爱心的“雷爸爸”》《最美司机杨京红》《最美村官雷洋洲》等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采访工作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保障,记者的采写水平直接影响报道的质量,因此,记者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记者难以集中学习的特殊性,采访支部采取了各支部委员针对性谈话、督促党员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工作。支部还组织工作5年以下的年轻记者利用空闲时间集体学习,每周至少两次早上集中学习理论知识、相互交流、通报情况,出点子、搞策划。
长期以来,党政要闻公文式的报道方式成了党报的一个顽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采访支部的党员干部坚持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新闻放在第一位,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出来的原则,努力研究改变写作方式,强化传播效果。如《华山火车站来了个“办事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报道了市委书记考察市孟塬镇,为解决当地群众吃水难、收入少问题出实招的故事;《一个大学生眼中的市政府》以一个普通女大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市政府工作的新气象,获得读者好评。
全面深入学习 夯实理论基础
学习是报社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日报社上下又掀起了新一轮学习高潮。针对点多面广任务重,人员时间难集中的实际,报社领导重视抓好工学统筹,总结创新出党的群众路线学习12法,即:列出清单挂号学、依托活动促进学、主要领导辅导学、专题会议研讨学、文件传阅揣摩学、选读原着领会学、征询意见破题学、工作过程渗透学、茶余饭后交流学、对照典型自省学、多种媒体助力学、见缝插针随机学。
报社社长、总编辑、党总支书记陈永久率先垂范、认真备课,为全体党员及中层以上干部多次讲党课。报社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抓学习、做笔记、谈认识体会,列出清单挂号学,做到了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习,活动不走过场,学习不走样。截至目前,报社中心组扩大集中学习13次,全体党员每人记写学习笔记近万字,共撰写学习心得体会180篇。
编辑支部长期坚持领导带头学习,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交流学习。编辑中心副主任屈文平一直坚持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写读后感。他坚信“哪怕对一句话有所感悟都是一种收获”。几十年的阅读经历让他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写作能力也得到锻炼,工作中受益匪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编辑支部被浓浓的学习氛围包围着,每位党员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党建读物。学习是为了致用,编辑支部的党员自觉在日常的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相互交流学习,及时刊发全市群众路线中的典型,选稿侧重接地气、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稿件。
报社印刷厂的工作实行三班倒,印刷支部党员要集中学习很困难,他们就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边工作边学习。厂长钟崇军介绍说,年轻人理解能力强、掌握技术快,在工作中,老同志向年轻同志学习也是常有的事。支部有的党员牺牲休息时间,向编采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有几次还发现了编采环节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了弥补修正,保证了报纸质量。
行政支部的工作比较繁杂,为了更完善地为编采一线做好服务,他们每周都到各部门征求意见,改进工作方法。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他们就见缝插针随机学,只要有空闲,就交流心得体会,有时三两句,有时三两分钟,时间虽短,收效很大。
密切联系群众 推进事业发展
密切党报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既要让内部干部职工切身感受到作风之变、温情之暖、举措之实,更要积极投身具体社会实践,向广大群众传递正能量、作出新承诺、树强新形象,从而在不断服务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赢得支持,助力《日报》事业蓬勃发展。
结合实际,立行立改。报社先后制定出台了日报社《党报阅报栏管理暂行办法》《财务管理补充规定》及《车辆管理补充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党报阅报栏管理,严格报社公车使用和财务管理;在全体党员及中层以上干部中开展整治“会所中的歪风”承诺活动,杜绝党员干部进会所现象;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使党员干部自律、自省、自警、自励。
倾情公益,爱民为民。报社成立了百名党员义工服务队,由党总支书记陈永久任组长。今年春节,服务队带着报社300多名员工的关爱,为大明镇算王村夫妻双双偏瘫卧床不起的特困户王继洲家和高塘镇泽口村等贫困户送去慰问品。及时报道并踊跃带头为拯救县城关镇白血病患儿张炜林捐款,助其渡过难关。“微笑行动——唇腭裂儿童救助行动”走进公益活动中,本报记者积极协同各县(市、区)妇联,让70名唇腭裂患儿享受免费治疗。为保护环境,经过精心策划,报社推出历时三年有余的大型公益采访活动——“秦川探峪”,除及时刊发新闻成果外,还将系统制作一部秦岭北坡峪道较为全面的图书和视频资料,为秦川历史文化奉献宝典。一系列彰显党报媒体铁肩担道义的扎实之举,不断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
公开承诺,接受监督。为坚决反对“四风”,进一步提升党报媒体的权威性、引导力、公信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报社从坚持党性原则办报、坚守媒体责任、转变工作作风、严守新闻纪律、厉行勤俭节约、坚持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两分离六个方面,于4月上旬在本报一版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报社更加注重以全新的办报理念推进报纸改革,报纸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报纸的发行和印刷、报社的经营和社务管理等都取得明显实效。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报业协会四届五次理事大会上,日报社被中国报协授予“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奖”。这是日报社继获得“陕西省报业发展突出贡献奖” “陕西报业发展功勋奖”“中国传媒创新百强媒体”“中国品牌媒体百强·地市党报品牌影响力十强”“中国十大创新地市报”等中省荣誉之后,又一次获得的大奖。
日报社之所以能连获殊荣,是因为一直把学习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报社结合工作特点不同、岗位职能差异而开创的群众路线学习12法,已被市委第13督导组作为典型经验在第六期《组内动态》上刊发。
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型的日报社,正在向更高的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