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食品工业驶上发展快车道
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4-06-28 17:09:28
阅读量:
食品工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占规上工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全市食品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食品工业是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食品工业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以粮油、果蔬、乳品加工和烟酒制造为主的四大格局。
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5亿元增长到160多亿元,增长6倍,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1%,占比呈逐年提升态势。全市规上食品工业企业现有78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近30家,过5亿元的6家,过10亿元的3家。
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目前,我市食品工业已拥有粮油、乳制品加工和饮料、烟酒制造等10多个行业。从规上食品工业企业的结构看,主要集中在面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乳制品、配混饲料加工和饮料、白酒、啤酒、卷烟制造行业。
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粮油、果汁、乳品加工和烟酒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其中粮油产业有面粉加工企业15家,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7家,配混饲料加工企业11家,主要以陕富面业、八鱼油脂、龙首油脂、石羊集团、西荆集团为代表;乳制品加工业有6家企业(红星、金牛、美可高特等);果汁加工有5家企业,以安德利、恒兴、中鲁、天源等企业为代表;酿酒行业有2家企业(杜康、青啤);卷烟制造企业1家。
装备水平有效提升。2010年以来,全市食品工业企业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陕富、红星、金牛、八鱼、生秦、秦力、红汇、景壁、杜康等32家企业,总投资20多亿元实施了技改,使企业规模效能、装备水平、生产工艺和市场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建成了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利用高科技手段促生产、提质量、拓市场,已成为全市食品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企业品牌影响日益扩大。近年来,全市食品工业争创著名商标28个、名牌产品31个。陕西金圣食品、景壁肉类、洋阳柿饼等13个品牌被授予“省级著名商标”。酱笋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名牌产品)”。景壁带把肘子、大农牌配合饲料、渭北牌浓缩饲料、大红袍花椒被认定为“陕西名牌产品”。同时,陕富面粉获得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全国放心面荣誉,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位居西部第一。
诚信体系逐步建立。2010年以来,对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关停淘汰了4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乳品企业,全市8家乳品生产企业重新获得国家准入认证,完成了我市乳制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验收工作。金牛乳业、红星乳业通过国家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CMS)评审认定,获得国家认监委颁发的“诚信管理体系证书”,成为我省首批通过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的乳品企业。
二、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虽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加之受观念、资金、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食物资源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食品产业链延伸不够;食品加工企业大的少、小的多;知名品牌少、档次低、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二是产业集中度低。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生产规模、产能效益低,产业集中度低、带动作用不强。全市78户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分布在9个县(市、区),有三分之二的企业没有进园区。我市食品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的9.2%,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三是技术装备仍很落后。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四是企业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发展资金,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新产品开发、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等方面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对策
培育龙头企业。选择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上市融资,扩大规模,尽快成为国内、省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挖掘一批传统品牌,推进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食品龙头企业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控股、参股,迅速扩张,壮大规模。
创建知名品牌。加强现有产品品牌的包装、推广和管理,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及省、市名牌。协调质监部门每年组织评选“市十大食品名牌产品”,对入选企业给予表彰并优先推荐参加省和国家名牌评选;对获得国家名牌的食品企业,积极给予资金奖励。积极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在中省有影响力的媒体加大广告宣传。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各类食品展销活动。
推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交流平台,实现双赢。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更新和改造,加大设备和食品安全、节能环保设施投资,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着力提高装备水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新产品开发,着力发展生态食品、保健食品和旅游食品,满足市场不同消费需求。积极搭建平台,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推进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制定食品工业发展规划,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引导企业配套协作,实现集聚共赢发展。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向产业链前端延伸,通过联合、租赁等方式,稳定企业与原料基地的供需关系。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确保食品安全。积极引导和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开展诚信体系管理认证、质量体系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质量安全体系认证,推广食品行业良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各食品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避免无序竞争,实现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