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4-06-19 10:16:48 阅读量:
日报评论员
目前,我市已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承担着先行一步、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引领文化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着力构建“老少皆宜、各得其所、均衡发展、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
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持续性上下工夫,合理布局并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完善政策管理机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我市先后起草印发了《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创建示范区实施方案》等纲要性规划文件,把公共文化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政府主体责任,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具体标准。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打破体制界限,加强对公共文化的扶持力度,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创新公共文化事业运行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水平。要积极探索、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公开招聘优秀人才,依据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等原则,构建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支撑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潜力。要依赖我市文化人脉、民俗风情等历史地域文化资源,在深化提升“一元剧场”和“四进”零距工程,创造更多精品力作的同时,进一步培育民间非营利文化机构、文化协会以及文化组织,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捐助公益文化设施,丰富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内容,改进群众参与文化组织形式,形成多元互补、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等激励政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进一步合理使用财政补贴、政府采购、委托生产等手段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生产。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目系统工程,只有聚合各方力量,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