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鸡日报 时间:2014-06-13 16:26:13 阅读量:
给逝去的人美容,让生者得到慰藉,很少有人愿意干遗体整容工作。赵佳,一个 90后小伙子,却在殡仪馆踏实工作,恪尽职守,无怨无悔,受到同事和逝者家属的赞扬。
复员后选择到殡仪馆工作
赵佳身高一米八多,高大魁梧, 24岁的他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 2007年,赵佳参军入伍, 2009年复员回到宝鸡,自愿选择到宝鸡市殡仪馆工作,从事殡葬事业。“人们对殡葬业有偏见,我复员待安置期间,就选择了到殡仪馆工作,父母很认可也大力支持。”可能是职业原因,赵佳看上去比同龄人稳重成熟,表情严肃,但谈起工作来滔滔不绝,“不管哪种工作都得有人干,从事殡葬事业,为丧属服务我觉得很有意义。”
第一次来殡仪馆的情形,赵佳记忆犹新。 2011年 10月,赵佳拿着介绍信到市殡仪馆报到,刚走进大门,看到的是穿着孝服办丧事的人和一个个花圈,听到的是哀乐和撕心裂肺的哭声,这种情景让人心生凄凉。当晚,赵佳回家躺在床上,死人、哭声、哀乐反复出现在脑海,他意识到以后就要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他并没有打退堂鼓,反而坚定了工作的决心。
强烈要求到整容组
初到殡仪馆,赵佳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不懂就问,时间不长就记满了一本笔记。工作上他严格按照流程操作,从大厅接待礼仪开始,骨灰堂、接运尸体、尸体存放等,他都仔细认真,保证自己经手的事情无差错。
三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后,赵佳被分在骨灰堂负责骨灰存放工作。“遗体整容是殡仪馆最辛苦的工作,我要干最辛苦的、别人不愿意干的活。”赵佳不甘心当一名骨灰保管员,他向领导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到遗体服务组去, 2013年 7月,他调到遗体服务组工作。
遗体服务就是给遗体整容、理发、清洗和穿衣等。“有的遗体从嘴里溢出污秽物,要一点点擦拭干净,有的农村送来的遗体,因为习俗在家里已经放了几天,送来整容时已开始腐败。即便这样,我们也要给遗体整好妆容。”赵佳说,遗体脸色蜡黄,有的瘪了下去,要想方设法让脸部自然、红润,让逝者家人安心。有时,几个小时工作下来,赵佳恶心呕吐,两三顿吃不下一口饭是常事,但看到逝者亲属得到了安慰,他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常与孤单寂寞相伴
要干就要干好,这是赵佳的信条。
2013年 8月 5日,天下着瓢泼大雨,火化炉突然出了故障,赵佳不是维修工,可他脱掉上衣,钻进锅炉内找原因,直到故障排除后才回家,到家后全身都是柴油味和灰渍。
由于一些人对殡葬工作存有偏见,“别人不愿与我交朋友,如果在一块吃饭的有陌生人,起初非常热情,当知道我的职业后,连手也不愿和我握了……”对此,赵佳感到委屈,但表示理解。有一次,赵佳给一位逝者整容时,丧属对赵佳说:“对不起师傅,来的时候没给您带烟。”“真的不需要,你们的事情最要紧,快与遗体告别去吧。”赵佳的言行打动了逝者的子女,他们连声道谢还给赵佳深深鞠了一躬。赵佳说,经过这件事后,他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内心经受了一次洗礼,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
在家是个好儿子
“提起父母亲,我的心头就涌起无限感激。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为了我的成长呕心沥血,该如何报答呢?我觉得把本职工作干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这是赵佳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这也许就是赵佳干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吧。
赵佳的父亲赵明权说,赵佳作为一个 90后年轻人,懂事听话,孝敬父母,下班回到家后,大小家务都和家长争着干。
今年 4月,经过层层推荐,赵佳被金台区群众路街道办事处评为“好儿子”。在介绍经验体会时,赵佳深情地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我这个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帮助父母干些家务是一种孝道;在单位干好本职工作,工作无差错,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