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单列助力韩城大跨越

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4-06-02 18:36:54 阅读量:

  5月23日,在第十八届西洽会暨丝博会开幕当天,“陕西计划单列试点市——市项目对接洽谈会”深深吸引着中外客商和专家学者的目光,当场签约11个项目,总投资87.72亿元,其中引进资金77.35亿元,内容涉及文化旅游、循环经济、新能源开发、民生工程等方面。传统的“黑色”项目已被清洁高效的“绿色”板块所替代,这一华丽转身,将为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站在新起点、建设新。”如今, 突出“一城两区”(中心城区、工业园区、文化景区)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着力推进深化改革、项目建设、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六项工作,全力建设陕西东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强市、全国旅游名城。
  加快城建步伐
  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阔笔直,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广场公园绿草如茵百花似锦,马路上车水马龙行人如梭……城市越来越美了。近年来,每个市民都能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日新月异的变化。
  自去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城市重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围绕建设生态宜居靓市的目标,市高规格编制总规,按照“北林、南扩、西拓、东靠”的城市发展思路,编制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2013年,全市实施城市重点项目14个,完成投资13.8亿元。全面启动新城北区建设,完成了金塔路道路改扩建工程,城市北区二环东路、二环北路、大禹东路、紫云路地下工程。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拓展到16平方公里。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490套,累计完成投资8700万元。城市绿化完成投资6500万元,随着留芳公园、108国道绿化两项工程的完工,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亮化完成投资1869万元,实施了108国道、滨河路路灯安装和太史大街亮化工程。文化中心、体育中心顺利推进;兴隆大厦、紫御华府等一批高楼拔地而起,城市现代化气息日趋浓厚。
  今年,投资15.3亿元完成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实施18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打通二环北路、二环东路、紫云路、大禹东路四条道路。同时,加快启动桢州大街南段、黄河大街北段、象山路、卓立路、五星路、主一路、兴隆路等道路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建设架构。投资2.8亿元,新建保障性住房8万平方米,解决1230户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投资2.6亿元,启动城关中学迁建等7个校建项目,完成123所学校设施配置和61所学校辅助工程,建成龙门镇初中、新城第一幼儿园等项目,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加快园区发展
  建设新型工业强市
  工业园区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在加快推进“一城两区”的建设步伐中,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新型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为全市的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创新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园区规模以上企业48家,聚集有煤、焦、钢、电、煤化工、建材六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北部龙门为冶金工业区,中部大池埝为拓展区,南部昝村、西庄为煤化工业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园区在项目引进、建设、生产中,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实现对资源的物尽其用、零排放、无污染为目标,从生产技术等方面探索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目前,园区已累计投资63亿元,建成循环利用项目3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炼焦、炼钢、洗煤为基础的8个循环经济链条,构建了企业之间的小循环和园区内部的大循环。
  以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目标,将继续大力推进骨干企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一步降低消耗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壮大循环经济产业规模。积极引进和发展国家鼓励倡导的新型煤化工产业,以煤制烯烃、芳烃和煤制油项目为主导,丰富煤化工产业链,力争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成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基地。
  新型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创建省级新型工业示范园区、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把新型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体制机制的试验区”。
  园区将围绕能源化工和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全面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目前,各大国际汽车城项目以及新能源LNG储运设备制造项目,计划近期将入园建设。与此同时,投资3.8亿元、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项目将开工建设。
  加快景区建设
  打造国内旅游目的地
  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之美誉。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其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近年来,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
  近年来,市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使文化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已逐步凸显出其“产业带动”的强劲优势。
  去年,全市接待游客3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亿元。市强基础、建景区,挖内涵、提形象,实施景区重点建设项目15个,完成投资8.1亿元。古城东片区保护改造持续推进,隍庙巷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文化景区旅游中心、民俗博物馆建成开放,“耕读苑”安置小区抓紧建设,文渊阁酒店主体封顶。司马迁祠游客服务中心、十二本纪园建成开放,创建4A级景区目标如期实现,司马迁景区被列入全省十大重点文化旅游景区。
  市积极开发党家村、梁带墓旅游板块,党家村景区规划通过评审,梁带村遗址博物馆和游客服务中心动工建设。城东大道、司马迁祠旅游专线改造工程竣工通车。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全面启动,文化旅游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今年,他们将全力推进古城保护改造,年内全面建成古城东片区,开工建设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纪念地。同时,他们还加快党家村、梁带墓景区保护开发,年内建成旅游专线一期和党家村停车场、广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完成梁带村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工程,打响“史记·风追司马”品牌,加快建设国内文化旅游目的地。
  如今,随着规划的“一城两区”建设的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实施顺利,结构调整稳健有力,发展潜能加速释放。这座独具魅力的千年古城,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步入陕西东大门建设的快车道。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