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浩浩,汉月朗朗,华岳铮铮,渭水汤汤。在华夏历史的每一个关节点上,总有、人闪耀其中。这一种精神,流传万代,慷慨激昂。然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在各种思潮纷纭复杂的今天,真正的“精神”是什么?
天 问
一个人的根本,在于他的精神,没有精神的人,即便肉体再健全,也不过行尸走肉而已。一座城市也是这样。那么,的精神是什么?
一个人的精神,在于不断地吐故纳新,一味地抱着自己的过去不放,不能吸收现代元素的人,只能称其为老古董。一座城市更是这样。那么,新时期的精神,又是怎样?
这里是“黄河与华山相恋的地方”。在“蓝田猿人”、“人”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的厚积之上,仓颉庙、太史祠、西岳庙至今仍默默承载着一段段华夏文明史;两周古墓群、桥陵等数十座帝侯墓,闪烁着周、秦、汉、唐神奇的亮光。
记录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块字,脱胎于仓颉的鸟迹书;曾经遨游太空的酒曲,来自杜康的酒槽;一首《关雎》,诉说千年醇美的爱情;一部《史记》,看穿了过去,透视着今天和未来。
这里东濒黄河,西倚长安,南靠秦岭,北接延安,襟带西北,俯瞰中原。这里是黄河东流的转折点,北京时间从这里发出。从这里流向大海的,不仅仅是渭河、洛河、黄河,还有诗歌、文字、美酒,还有难以忘怀的历史和不朽的戏曲与音乐。
这里物华天宝,这里人杰地灵,这里有亿万年雕塑之景观,五千年濡染之魅力。
这就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然而,坐拥数千年积淀之宝库,身居风云际会之热土,若要问到“精神”是什么?却没有几个人能准确精炼形象生动地概括。这是沉重的“天问”!它来自祖先,更来自后世,当代的我们,秉承着什么样的精神基因?要把什么样的精神之髓传给后代?
内 省
一座城市的精神,不仅仅是几个词语,而是存在于千千万万的市民心中、体现在市民千千万万种行为之中的。没有群众的参与,就不可能真正发现“精神”。
201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市委宣传部、日报社联合举办“精神大讨论”活动,面向社会征稿。市民可以按照自己对城市精神的理解进行阐释。同日,以“浓缩精华,彰显魅力”为主旨的“名片”征集宣传活动拉开帷幕。这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一次大策划,堪称大手笔。“名片”首期《红旗飘飘颂党恩,葱茏静地缅先烈》特稿刊发后,社会反响巨大,有读者说:“看一段,心里激动一阵,忍不住眼泪就流下来了。”
征集令发出后,立刻受到各界强烈关注,各路名家豪杰纷纷提笔上阵向本报投稿,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张延成认为,精神乃融合之精髓。渭乃胃也,乃中华文明之腹脐。在此各种文化交叉、通融,又融汇、升腾,是这块大地文化的显著特征。南山北河一阳一阴,如同父母双臂,环绕包裹,在此坦荡之中,造就了广阔的胸怀。这里精英得以集聚,俊才也由此走向四面八方。在这块土地上,儒道释文化相映交融,各民族风俗衍生相濡,共同创造着灿烂文明。我们常能见到各种流派的古碑、塔、楼;我们常能听见蒲、富、临、渭等各种语言交杂;我们常能感到十里风俗各异;我们喜闻乐见的各种皮影、剪纸、花馍等文化遗存。这,便是包容、融合精神的明证。,古有融合之气度,今有开放融合之胸襟。
史亮在来稿中说,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不断创新。他认为精神应归纳为“沟通、融合、奉献、创新、拼搏、领先”十二个字。在实现跨越发展之初,各项工作迅猛发展,创卫工作深得人心、卓有成效,但真正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跃居全省最前列,就必须进一步沟通、融合、持久拼搏。
有作者说,创新的基础是人才,是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创新的目标是对旧有的物质文化进行变革并覆盖,而不是抱着以前的文化不放。改革开放至今,人勇立潮头,不断创新,农村改革、企业改革、保障房建设、食药监管等方面的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正是创新精神的表现。五百多万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人,不断进取,奋发努力,建设和谐宜居的家园,正是这块具有厚重文化底蕴土地新生的机遇。
许多市民纷纷表示,省委决定助推秦东崛起,加快陕西东大门建设,这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决策,此时提炼总结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和富有深意。作为陕西东大门的,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就发展来说,应以整合的目标布局秦东,以超前的思想放眼世界,让精神为乃至陕西的发展提神鼓劲,加油给力。
这些地域传统和城市特征并茂的来稿,体现了人敢闯敢冒的时代元素,融入了实现跨越发展所需要的“包容兼蓄的胸襟、开拓创新的意识、诚信文明的品格、求真务实的理念、艰苦创业的精神、大气开放的眼光、进取争先的勇气”,为的争先崛起注入了正能量。
外 化
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对而言,城市精神更是丰富城市内涵,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013年7月,“精神·名片”再一次被高度聚焦。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再发征集启事,提出紧扣历史、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提炼归纳出独具特色,风格的“精神·名片”,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信件如雪花般飘然而至,网络投稿更是潮流涌动。
历时5个月的“精神·名片”征集活动,收到来自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70多个城市的10000余件作品。73岁的毛德驰老先生最终凭借“华山风骨·渭水襟怀”一举获得“精神”征集活动特等奖;郭文义等3人获得一等奖。来自广东省的戴守旭提出的“黄河与华山相恋的地方——”获得“名片”征集活动一等奖。
“精神·名片”征集活动逐渐落下帷幕,但人“尚德、重义、明理、诚信、务实、创新”的精神永远不会停止。精神不仅能够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更是强化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坚持走转型升级发展之路,大型项目不断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绿化、治水成效显著,综合考核名列前茅,已经踏上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面对新形势,要继续强化精神文明,不断创造物质文明,让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协调发展,“精神”的显现,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