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4-05-21 17:21:54 阅读量:
本报记者 刘超峰 毕云丹
东起赤水河,西至临潼交界,北起陇海铁路线,南靠东西两塬,近33万株苗木被整齐的分布在这一区段上。自2008年我市实施城区南塬绿化至今,那些当年看上去弱不禁风的苗木在经历过5个年头的四季轮回和风雨的洗礼后,已挺拔地站立在塬区的每一个角落。
站在渭清路上,挑眼望去,南塬上那一棵棵侧柏犹如一个个绿色的钢铁战士,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城市。
为实现城区南塬绿色全覆盖,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前期绿化的基础上,继续持之以恒地抓好南塬绿化,为此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实施南塬城区段绿化工程 的通知》。沿着通往上庄村的道路一路上行,整条路被绿色包围,地埂边的侧柏已经长到3米多高,地埂里今春新栽的核桃树已经长出了绿叶。据统计,今春 南塬城区段12个标段地埂内栽植核桃38.64万株、地埂边补植侧柏8.2万株。“这种‘埂边常绿树埂内经济林’的绿化方式,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效 益,更多的是生态红利。”市林业局局长韦宪鹏的一句话,即刻让人茅塞顿开。
此时正值5月份,地埂内绿化公司组织的人员正在对核桃树苗进 行人工覆膜,这样可以让核桃树根部的水分流失慢一些,即使夏季出现干旱,也可以保证成活率。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都抽调责任心强的干部,经 过培训,深入施工一线,对挖坑、苗木规格、土球、栽植、培土,浇水、覆土、扶正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限时整改。市林业局落实专 人不定期深入造林现地查看,督促进度、确保质量。
“造一片,成一片”是南塬绿化的目标和任务。据农办主任李伟峰介绍,浇水、除 草、抹芽这些都是基本的管护工作,要想让群众尽早获得收益,主动精心管护、后期技术管理尤为重要。为此,他们特邀核桃专家到田间地头给群众传授核桃管理技 术,并把印发的《核桃周年科学管理年历》发到群众手中。
正如市委书记在5月份检查南塬绿化工作时强调,南塬绿化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民生工程,要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调动群众造林、管护的积极性,搞好技术指导,更好的服务群众。
来到南塬,俯身看,台上,整个塬区一片绿色,台田被地埂边的树木分成一个个小片区,一台紧挨着一台,颇为壮观。台下,整座城一览无余,像是一个孩子正在母亲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今天这些成绩,不止有绿化人员的艰辛,也有义务植树人员的辛劳。就在今年的植树节,市上领导及市直机关干部、机关干部800余人一起来到南塬三张镇西洛、东洛村台田地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植树现场,技术人员详细讲述了栽树要领,紧接着,扶苗、培土、浇水……大家干劲十足,100多亩台田、2500余株核桃树苗按照固定的株行距被一一栽上。
“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林业局李新朋讲,在,他们配备了一支固定的专业管护队伍,严格按照标准化园的要求,做着覆膜、除草、抹芽等工 作,并衔接辖区街镇、区核桃研究所、相关核桃专家、采取“培训专家+培训单位+公司+农户”的形式,对核桃作物能人和群众进行核桃丰产栽培科技培训,以便 成林见效。
南塬绿化工程的实施,尤其是“埂边常绿树埂内经济林”的造林模式,已经让良田办上庄村群众尝到了甜头,上庄村6组的孙创民,2001年开始种植核桃树,目前有核桃树10亩。据他介绍,这些年,核桃每亩收入已达5000—6000元之间。
在当地群众看来,这些绿化树更像是一个个“吸铁石”,吸引着城市人和过往游人,还吸引着资金的到来。
自从实施南塬绿化以来,来塬上锻炼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用市民的话说,这里就是城的一座天然氧吧,身处其中,可以洗掉一身疲惫,让身心得到放松。
回头望,这些坚守在南塬上的树木,不仅是城市的守护者,更像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人,城里每天发生的故事和变化,都在他们的眼底下,等到将来的某一天,当你再次登上这片台田,触摸每一棵树木,犹如与一段历史在对话,他们会向你诉说有关生态文明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