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鸡日报 时间:2014-05-21 11:00:10 阅读量:
火烧寨镇峰山村地处陇县北 部的大山深处。从镇上出发,沿着一条山路,走上十公里便能看到一处格外显眼的地方:绿色的大门,白色的围墙,两排黄色的砖房露出半个“身子”, 犹如绽放在山中的“花朵”,这里就是峰山小学。
从起初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到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室,峰山小学 33年来的每一点变化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他就是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师德楷模荣誉的张存贵。三十多年来,他扎根深山,倾心育人,把自己满腔的爱无私地献给了山乡的教育事业。
近日,记者推开那扇绿色的校门,听到了这位辛勤园丁的故事……
学校是他第二个家
“山高土红石头多,出门三步就爬坡。小伙成家倒插脚,吃水更比吃油缺”是峰山村真实环境的写照。张存贵出生在这里,同时坚守于荒山之中 33年不愿离开,为的就是这里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走出大山,摆脱困境
1986年,右腿残疾的张存贵被调到峰山小学任校长。他回忆说,当时的学校没钱、没人,课桌缺胳膊少腿,几间土坯房教室破烂不堪。改善办学条件成为张存贵此后几年最大
的奋斗目标。 1987年,张存贵多方筹集资金,请村民将几间土坯房的土墙换成砖墙。当时正值暑假,他没有惊动其他教师,自己留在学校,白天当小工,晚上看工地, 9月 1日开学时,学生们终于坐进了明亮的新教室。“这三十多年来,学校就是他第二个家,学校的事、学生的事,他都
当头等大事。”张存贵的老伴杨梅翠说, 2000年,学校没钱翻修厕所,一到雨天就严重漏雨,他又从家里拿出两千多元,带着一家老小维修厕所,两个儿子跑到四五里以外的地方拉水,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和泥,一家四口忙活了十多天才修成了新厕所。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张存贵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上山捡野核桃、挖中草药,为学校积攒资金。2008年和 2013年,他经过多方努力,先后从县上为学校争取了 30万元,为学生盖了 8间砖混结构的教室,并换了新桌椅,还装暖气、修餐厅、硬化操场……
他既当老师又当“爹妈”
以张存贵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成绩,完全可以到更好的学校任职,但他却守在这里教书育人几十载,为学校解决了吃水、用水、供暖等难题,给了山里孩子一个充满希望的校园。
记者了解到,张存贵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课余时间还是 70多名学生的“贴身保姆”。变成寄宿
制学校后,他每天放学都带着学生画画、唱歌、讲故事。为照顾年龄小的学生,他就住在学生宿舍,晚上哄孩子们睡觉,深夜查房。
2007年 12月的一天深夜,学前班学生石顺利突然高烧 40度,张存贵拖着残疾的右腿,背着孩子赶到三公里外的卫生所,陪孩子打完针后,又将孩子送回了家。“当时张老师腿疼得脸都泛白了,他真是掏出真心对娃们好啊!”石顺利的爷爷感慨道。学校老师雪志明告诉记者, 2005年 6月 30日,张存贵带着学生去参加小升初考试,由于当时大雨把河上的木桥冲毁了,是他把 32名学生一一背过了河;学生张让存、陈小印等家庭困难,冬天没有棉衣棉鞋,张存贵就及时送上棉衣棉鞋;看到学生张小平和雪喜艳为上学每天来回走三十几里路,中午吃不上热饭,张存贵就将两个孩子接回自己家中,吃住两年多没收一分钱;教师高书荣父母患病卧床,又是张存贵夫妻俩帮着他们收了十几亩小麦;为了能留住年轻教师,张存贵常常骑着摩托车来往于山间的小路,接送老师们上下班……
卖了自家牛解决学生食宿
峰山小学四面环山,条件艰苦,张存贵扎根在这里,和缺水、缺钱、缺教师三大难题较量了几十年。2007年,农村学校网点布局调整,邻村 70多名学生并入峰山小学,有些学生每天上学要走十几里路,有的家长嫌路远就不让孩子上学了。为了不让学生因食宿问题辍学,张存贵说服村委会腾出紧邻学校的 5间办公室给学生当宿舍,他又托人卖了自家的四头牛,置办了架子床、被褥和生活用品,还搭起了灶。许多家长到学校感谢张存贵,他总说,这是他应该做的。
2008年,他用争取到的资金为学生修起了餐厅,添加了餐桌餐椅,孩子们再也不用坐在冰凉的地上或蹲在墙边吃饭了。但没多久,负责做饭的师傅嫌工资太低走了,他就让老伴杨梅翠来学校为孩子们做饭。“早上 4点半起床,零碎活太多,我一个人扎扎实实要忙一天,做饭还不能重样,比在外面打工累多了。”杨梅翠说。
几十年来,张存贵为学校、为学生熬白了头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可老天偏不心疼这位好教师。 2013年,大儿媳难产离世,出生的孙子又被诊断为脑发育不良,家里欠下 20多万元的债。大儿子为还债常年在外地打工,除了张存贵的工资,家里再没有半点收入,每月三千多元的治疗费,压得老两口喘不过气。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没有忘记自己身为校长、身为老师的责任,又四处奔走,为学生争取到了二十台电脑,解决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问题。张存贵说,他是丈夫,是爷爷,更是一位老师,不能忘了自己的责任,再大的困难也要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