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无悔写大孝

来源:宝鸡日报 时间:2014-05-14 10:03:46 阅读量:

从结婚踏进新家起,她就视公公婆婆为“师傅”,学种菜、学卖菜,“师傅”的言行感染了她;婆婆生病后,即使卖菜生意再忙,她也要照顾老人吃饭;公公行走困难,婆婆患痴呆症,她放弃生意做老人的专职“保姆”。三十载春秋,一万多个日夜,她用女性特有的善良与温柔,默默无闻照顾着老人,传承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她,就是金台区陈仓镇进新村年逾五旬的农村妇女闫秀英。

昼夜照顾患病老人

5月 10日下午,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记者乘车跑了几十公里路来到高新区千河镇石羊庙村一处农家院落,见到了这位身体消瘦的中年妇女。

记者纳闷,闫秀英不是进新村人吗?怎么住在这里。闫秀英的一番话,消除了记者的疑问。原来,去年 8月,进新村实施城中村改造,村民们都在市区附近租住楼房。而她为了让腿脚不灵便的公公和婆婆住得舒服些,便放弃了楼房和卖菜的生计,舍近求远借住在石羊庙一户亲戚家。闫秀英说:“虽然距市区远了点,但两位老人出门不用爬楼梯,想转转、晒太阳,一抬脚就到了院里,很方便。”闫秀英时时处处为老人着想。

公公今年 93岁,婆婆也快 90岁了。公公整天佝偻着身子,说是行走其实是挪着藤椅移动。婆婆患上老年痴呆症,听力、视力都很差。以前,家里住的是一明两暗的大房子,每当听到老人房间有响声,她总会第一时间进屋探望。搬到亲戚家后,她给自己与丈夫在老人的房间支了一张床。记者注意到,老人的土炕宽大,炕上被褥整洁,她的床铺就在门口,两床之间放着一台彩电,公公坐在藤椅上正专注地看电视。“这几年,俩老人晚上常常要起夜。要是我们住在隔壁,老人有个啥事也听不见,住一屋,照顾起来更方便。”闫秀英说。

饭菜送床前雷打不动

闫秀英祖籍河南。 1983年与刘建利结婚。婚后,因全家仅有的几分耕地成了菜园子,从未种过菜的她虚心向公公学窍道,公公将种菜、卖菜的技巧一一向儿媳传授,并一次次地叮嘱她对待顾客要诚心,千万不敢短斤少两,这是做人的品德。公公的教导,深深印在闫秀英的心里,她暗下决心要好好孝敬老人。

从此,闫秀英与丈夫每天早上三四点起床,拉上蔬菜到市场去卖。回到家时,常常是深夜。开始几年,俩老人身体还好,他们专心卖菜,但闫秀英从不耽搁给老人做饭。可到 2000年时,公公患上了风湿病,只能拄着拐杖挪步,婆婆手脚不灵了。此后,闫秀英总是先给老人做好早饭才出摊,中午又从菜市场跑回家做午饭。同伴说,买点饭吃就行了,何必回家再跑路。可她却说:“老人吃了我做的饭,可口,我也放心。我不能只顾自己。”

有一年冬季,眼看午饭时间到了,她准备骑三轮车回家给老人做饭,突然发现车子不见了,她只好一路小跑回家。四十分钟的路程,到家时已满头大汗。下午两点多,当热腾腾的面条递到眼前时,公公开始发脾气,但听了她的讲述后,老人安慰她说不急,午饭晚点没有啥。

有一次,急急忙忙赶回家的闫秀英把干拌面端到老人房间时,看到公公蜷缩在炕上。她立马放下饭碗问这问那。当听到老人说身子不舒服时,她请大夫诊断,跑着买来药品,并反复叮嘱服用方法,直到老人感觉舒服了她才赶往菜市场。

接屎倒尿胜似亲闺女

“三天两头换衣服,随换随洗,我累点没有啥,老人多活几年就是我们的福分。”闫秀英说。

2011年春,公公走路已经十分困难了。她看到丈夫照顾老人笨手笨脚,便不让丈夫照管,她将一个藤椅放在炕头,方便老人坐上休息。晚上上炕时,她将老人扶上炕,帮着脱衣,早上又扶起穿衣。看到老人双手发抖,她一日三餐给喂饭。

一天,老人说要解手,闫秀英赶忙拿来便盆,可他又说不解手了。一个小时后,她却发现老人满裤子和炕上都是屎尿。闫秀英二话没说,便帮助老人擦洗身子,清理炕上污物,换上新衣和床单,垫上油布,又冒着大雨在院里将脏衣服洗干净。婆婆也常常将屎尿拉在裤子里,她仍不管脏臭,一一清理。

前两年,老人行动不便。为了让老人清清爽爽,一到夏天,她都要扶着公公洗澡、换衣服,每周一次雷打不动。

去年冬天,他们搬进石羊庙农家后,屋里没有暖气,闫秀英与丈夫支起了炮弹炉,给两位老人每人准备了三条棉裤。一有换下的,就在炉子旁烘烤,不让老人身上有一件脏衣服。

闫秀英的言行,感动着读研究生的儿子。每逢放假,儿子主动承担照顾爷爷和奶奶的任务,给妈妈减轻负担。

公公刘志忻颤抖着对记者说:“儿媳把我老两口照管得很好,胜过亲生女儿,她做了男人做不了的事,在附近少有,我这辈子积了德,享了福!”

堂弟媳李小霞说:“我嫂子做了别的女人做不了的事,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陈仓镇人大主席兼进新村党支部书记严永斌说:“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向这些实实在在的人学习,闫秀英虽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她孝老敬亲的精神值得很多人学习。”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