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4-04-27 14:03:44 阅读量:
编者按:作为“关中粮仓”的渭南,如何变“农业大市”为“农业强市”、“农业富市”,是加快发展的头等要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带领下,秦东儿女夙夜匪懈、上下求索,不断探究、发现、创造现代化大农业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成就,变传统为现代、变粗放为密集、变旧观念为新思维、变低水平为高科技,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调整结构,政策扶持、科技兴农,一步步取得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新貌的不朽成就,为我市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夯实基础,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留下了渭南特色浓墨重彩的一笔。市委副书记、市长奚正平近期在大荔县的调研心得,明晰了我市农业发展的路径,本报摘要刊登如下,敬请关注。
奚正平
在省科技厅期间和到渭南工作后,我曾多次到大荔县就有关问题进行调研。前不久又看到一些资料,反映大荔在产业调整、农民增收、美丽乡村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效。2013年,大荔以冬枣、设施瓜菜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面积达到84.3万亩,占到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6%;农民人均纯收入8070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05元;其中农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4694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77元,是全市最低的华阴市的2.4倍;农村劳动力在县域内转移就业的共8.29万人,仅低于韩城市,分别较农业总人口规模相当的临渭区、蒲城县、富平县多3.44万人、1.3万人和2万人。从2013年开始,大荔县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春节,央视在大荔县柳池村拍摄了“东西南北贺新春”节目。
为什么大荔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高于其他县市区?为什么大荔农民不离乡土依然有较好的收入?为什么大荔的美丽乡村建设见效之快、搞得好?带着这些问题,最近,我又利用两天时间,去大荔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这次调研,我看到了大荔的产业调整、园区发展和旅游的起步,看到大荔村容村貌和城乡环境的变化,看到了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欢笑,更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农业富民完全可以成为现实,美丽乡村也完全可以不再是梦!大荔县的主要做法:
1、因地制宜,“枣”赢天下。大荔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能源充足,灌溉条件优越。大荔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持续不断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大荔以“1008”(黄花菜、红枣、西瓜、花生)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走在全市前列,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大荔县紧跟形势发展和市场变化,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为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以冬枣和设施瓜菜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冬枣面积达到21万亩、产值超过23亿元,设施农业面积27.8万亩、产值20.5亿元,成为全国著名的冬枣之乡和西部地区最大的设施农业县,为农民快速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我去的安仁镇小坡村,有1.5万亩耕地,短短几年时间,冬枣发展到9600亩,每年7、8月份冬枣尚未成熟就被客商断园订购,去年该村冬枣产值突破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5万元左右。同时,大荔县还制定奖扶政策,通过协调信贷资金、倾斜项目等措施,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引导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向农业的二、三产业要效益。目前,全县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8户,年加工农副产品50余万吨,建成储藏保鲜能力10余万吨,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引进的尊天农业、丰沛肉鸭等涉农企业,不仅有力带动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1.2万余人,让3000多农民成为“农业工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87户(其中省部级示范社7家),入社会员4.2万人,辐射带动农户5万余户共走致富路。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支撑了大荔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单就冬枣一项,全县就有25万人从事这一产业及相关产业,人均枣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成左右,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致富“金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