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个支部3000个“家” 前沿阵地党旗红

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4-04-19 09:28:14 阅读量:

  “办公靠膝盖,公章口袋带,巷子议大事,树下把会开”,这就是曾经我市的一些农村党支部的工作条件和办公状况。难怪有的群众说“党支部都是没‘架’的鸡,咋能帮咱群众下个致富的‘蛋’?”
  听起来心酸,看起来寒酸的村级阵地建设着实成了一个影响基层组织形象、阻碍农村发展的“肠梗阻”。就在人们为这种状况担忧甚至无助时,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攻坚清零行动”为主题的村级阵地建设活动在全市全面拉开,一年多时间里,3100个农村党支部,有阵地的上档次、条件差的改扩建、没阵地的抓新建,通过整合项目资源联建、县级牵头统建、盘活闲置资产改建、部门包联帮建、村级统筹自建等形式,全市累计新建活动场所580个,建设面积87000平方米,改建活动场所706个,改建面积80180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10920.5万元,全市3197个村党组织除32个列入移民搬迁、小村撤并、社区整建等特殊情况外,其余3165个村已全部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
  金堆镇西坪村是个秦岭深处的小山村,过去村“两委”会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活动场所,干部先是在旧庙里办公,庙倒了,村干部就成了是“没‘架’的鸡”,村支书江宏面对记者苦笑着谈起自己的尴尬,经常有半夜吵架的两口子,冲到他家里评理,连吵带闹,弄的妻子生气地说“你当你的干部,我住我的家,说公事你到说公事的地方去。”无奈的江宏只好搬了几个石头,坐在屋外调解夫妻纠纷。
  2012年底,在市、县两级组织部门的积极协调下,西坪村先后从上级包联部门、乡镇政府争取到30多万元,江宏还说服妻子把多年种烟攒下的5万元拿出来,盖起了个“一室多用”的综合办公场所,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室、文体活动室、计生服务室、矛盾调解警务室一应俱全,新配的桌椅,新挂的制度,新设的“四栏”,彻底改变了干部就像“皮包商”,党员就像“游击队”的局面。
  地处偏远山区的西坪村都实现了阵地建设的“鸟枪换大炮”,足以反映市委把阵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破局之举的显著成效。2010年以来,市委共掀起了三次阵地建设高潮,一次比一次扎实,一次比一次彻底。市委书记要求,各县(市、区)委要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市委交办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并多次过问,多次检查。

  阵地建设,资金是关键。市委常委会在研究讨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时,市委书记说:“我们对基层不能光派任务、提要求,只说空话,不办实事,市县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为此,市财政对每个新建场所补助2万元,并要求县级财政对每个新建场所补助10万元,每个改建场所补助3万元。在阵地建设的关键时期,市委书记、市长设法协调财政部门把1100万元奖补资金拨付到位,保证了阵地建设顺利进行。各县(市、区)也对阵地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组织落得实,规划抓得细,质量要求高,速度建设快,涌现出了一大批抓阵地不松手、一抓到底的县(市、区)委书记、镇(办)党委书记,涌现出了一大批把阵地建设当作政治任务的组织部长、村支部书记。

  县、、县、县、县等对场所情况逐村摸底核实、建立档案、登记造册;市针对无活动场所的村子实力、工程资金、完成时限逐一定计划,逐一明责任,逐一限进度,做到每项工作有人抓,每件事情有人做,每个环节有人管,形成了一揽子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工作体系;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2013年给基层办的实事来抓,集中力量,确保全覆盖。
  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室在阵地建设中起到了牵头抓总、谋局推进的重要作用,建立月报制度,时时抓进度;建立台账制度,时时掌握基本情况;建立了巡查暗访制度,以防蒙混过关;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以点带面,推动全盘。
  2013年7月,我市步入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攻坚战”,作为职能部门的市委组织部从严要求,从实推动,从快建设,把全市阵地建设推上了“快车道”,实现了“满堂红”。攻坚战开始以来,市委组织部每月以《渭组信息》通报建设进度,使各村争先恐后搞建设,谁也不甘落入人后;8月中旬,抽调专人对全市新建村级场所进行督察,提出整改意见,强势推进,不留死角;9月下旬,召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推进会,县、县、及崇凝镇进行交流经验,努力推动面上工作开展;11月下旬,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逐县(市、区)检查验收,新建必看、改建抽查,做到县不漏镇、镇不漏村。
  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蒋会海说:“组织部门所抓的工作如果抓不上去,就是对我们县委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基于这样的认识,县的“清零”活动不仅抓得早,而且抓得好,他们按照“无房新建、破房改建、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将全县81个无场所或场所不达标的村进行了划分,29个不达标的场所进行统一整修,转化利用;52个没有闲置房产利用的村进行新建。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干部为自己建“家”的积极性。有的党员主动拿出家里盖房的钱“捐资助家”;有的党员放弃打工挣钱的机会“出力盖家”;有的党员让出划给自家的宅基地“优先让家”;有的党员利用自己的建筑技能“技术帮家”。正是有了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阵地建设中遇到的场地、资金、劳力、技术等一个个“拦路虎”都一一化解。
  县雷牙乡南张村,2007年以前是一个人人皆知的“烂脏村”,群众一致反映“班子烂、村子穷、民心散”。因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村两委干部也被戏称为“跑庙”干部。退休教师党文哲被推选为南张村党支部书记后,为了走出“跑庙”的窘境,党文哲四处筹资,面对20多万元的缺口正在发愁时,辖区企业主动伸出了援手,在外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捐款,党员干部也你100、我200慷慨相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筹资20余万元,修建了占地6亩,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场所和群众文化娱乐广场。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我市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高潮迭起,好戏连台:对新建的173个场所奖补资金进行全额拨付,办公家具全新配送;整合民政、文体等部门项目资源,采取县财政出一点、包联单位拿一点、党费补助一点的办法落实建设资金;县按照新建10万元,改建5万元的标准,将县财政投资拨付到镇村,调动镇村积极性;县对新建村采取部门一对一帮扶,并把部门援建列入年度考核,各包联部门尽其所能,倾力帮扶,确保新建村项目如期建成。
  据统计,全市共落实阵地建设资金10920.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1160万元,县级财政6457万元,援建单位投资1030.3万元,社会捐助95.2万元,镇村自筹2123.8万元,县级党费补助54.2万元,实现了3000个支部3000个“家”的目标。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