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4-04-19 09:28:14 阅读量:
阵地建设,资金是关键。市委常委会在研究讨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时,市委书记说:“我们对基层不能光派任务、提要求,只说空话,不办实事,市县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为此,市财政对每个新建场所补助2万元,并要求县级财政对每个新建场所补助10万元,每个改建场所补助3万元。在阵地建设的关键时期,市委书记、市长设法协调财政部门把1100万元奖补资金拨付到位,保证了阵地建设顺利进行。各县(市、区)也对阵地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组织落得实,规划抓得细,质量要求高,速度建设快,涌现出了一大批抓阵地不松手、一抓到底的县(市、区)委书记、镇(办)党委书记,涌现出了一大批把阵地建设当作政治任务的组织部长、村支部书记。
县、、县、县、县等对场所情况逐村摸底核实、建立档案、登记造册;市针对无活动场所的村子实力、工程资金、完成时限逐一定计划,逐一明责任,逐一限进度,做到每项工作有人抓,每件事情有人做,每个环节有人管,形成了一揽子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工作体系;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2013年给基层办的实事来抓,集中力量,确保全覆盖。
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室在阵地建设中起到了牵头抓总、谋局推进的重要作用,建立月报制度,时时抓进度;建立台账制度,时时掌握基本情况;建立了巡查暗访制度,以防蒙混过关;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以点带面,推动全盘。
2013年7月,我市步入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攻坚战”,作为职能部门的市委组织部从严要求,从实推动,从快建设,把全市阵地建设推上了“快车道”,实现了“满堂红”。攻坚战开始以来,市委组织部每月以《渭组信息》通报建设进度,使各村争先恐后搞建设,谁也不甘落入人后;8月中旬,抽调专人对全市新建村级场所进行督察,提出整改意见,强势推进,不留死角;9月下旬,召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推进会,县、县、及崇凝镇进行交流经验,努力推动面上工作开展;11月下旬,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逐县(市、区)检查验收,新建必看、改建抽查,做到县不漏镇、镇不漏村。
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蒋会海说:“组织部门所抓的工作如果抓不上去,就是对我们县委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基于这样的认识,县的“清零”活动不仅抓得早,而且抓得好,他们按照“无房新建、破房改建、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将全县81个无场所或场所不达标的村进行了划分,29个不达标的场所进行统一整修,转化利用;52个没有闲置房产利用的村进行新建。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干部为自己建“家”的积极性。有的党员主动拿出家里盖房的钱“捐资助家”;有的党员放弃打工挣钱的机会“出力盖家”;有的党员让出划给自家的宅基地“优先让家”;有的党员利用自己的建筑技能“技术帮家”。正是有了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阵地建设中遇到的场地、资金、劳力、技术等一个个“拦路虎”都一一化解。
县雷牙乡南张村,2007年以前是一个人人皆知的“烂脏村”,群众一致反映“班子烂、村子穷、民心散”。因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村两委干部也被戏称为“跑庙”干部。退休教师党文哲被推选为南张村党支部书记后,为了走出“跑庙”的窘境,党文哲四处筹资,面对20多万元的缺口正在发愁时,辖区企业主动伸出了援手,在外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捐款,党员干部也你100、我200慷慨相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筹资20余万元,修建了占地6亩,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场所和群众文化娱乐广场。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我市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高潮迭起,好戏连台:对新建的173个场所奖补资金进行全额拨付,办公家具全新配送;整合民政、文体等部门项目资源,采取县财政出一点、包联单位拿一点、党费补助一点的办法落实建设资金;县按照新建10万元,改建5万元的标准,将县财政投资拨付到镇村,调动镇村积极性;县对新建村采取部门一对一帮扶,并把部门援建列入年度考核,各包联部门尽其所能,倾力帮扶,确保新建村项目如期建成。
据统计,全市共落实阵地建设资金10920.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1160万元,县级财政6457万元,援建单位投资1030.3万元,社会捐助95.2万元,镇村自筹2123.8万元,县级党费补助54.2万元,实现了3000个支部3000个“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