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鸡日报 时间:2014-04-14 18:04:30 阅读量:
贫穷面前,她坚强自立,用少年的朝气驱赶着家庭的不幸;艰难面前,她无怨无悔,用纯真的爱写出了孝道。她,就是麟游县九成宫中学初二学生、宝鸡市首届美德少年石丹,一个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的女孩。
面对困难,用柔肩扛起重担
石丹的家在麟游县常丰镇常乐村,父亲石巨贤是一位聋哑人,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认识了石丹的母亲。 1999年,石丹的出生给这个家平添了不少欢乐。石丹的童年生活和其他孩子一样,是无忧无虑的。爷爷、父亲和母亲耕耘着家里仅有的 7亩农田,日子虽然艰苦,但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09年,由于不堪生活的劳累,石丹的母亲趁她去上学的时候,离开了这个贫困家庭。当时,年仅 10岁的石丹,正在附近的镇上读小学四年级。放学回家后,石丹发现母亲不见了,哭喊着要去找,焦躁的父亲含着泪花,咿咿呀呀地用手比画着……最后,还是爷爷告诉她,妈妈去走亲戚了,过几天就回来。懵懂的石丹止住了哭声,默默地等待母亲的归来,可这一等,就是五年。五年间,她从来没有见过母亲一面。
渐渐地,石丹知道母亲再也不会回来了。看着七十多岁的爷爷给她做饭,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三口整日在田里劳作,石丹毫不犹豫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每天一放学,石丹顾不上和伙伴们玩耍,第一个跑回家。春天,她帮着给地里喷农药;夏天,在打谷场上抬口袋;秋天,她学着大人们种小麦。到了周末,她就把父亲和爷爷的脏衣服洗洗晒晒;吃饭的时候,她站在凳子上帮爷爷炒菜盛饭。虽然小小年纪,石丹却把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身处逆境,用坚强托起孝心
2012年 9月,石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麟游县九成宫中学。长这么大,石丹第一次离开家,她最担心的就是家里年迈的爷爷和体弱的父亲。同村的孩子两周、三周回一次家,她每周都要回去。不仅是因为在县城每天要花费十元钱的生活费,更主要的是她趁着周末回去打扫卫生,给爷爷和父亲做饭、洗衣服。
2013年初,石丹的爷爷因病去世,父亲的吃喝顿时成了问题。当时已经57岁的石巨贤患有严重的胃溃疡,生活难以自理,虽然平时能在好心的婶婶家吃饭,但倔强的石巨贤不愿意长此下去。在县城念书的石丹,周末回去看到日渐消瘦的父亲,心里很难受。
2013年 11月的一个周末,石丹回家看到父亲脸色蜡黄,不时用手捂着胸口。六神无主的石丹吓得边哭边给姑姑打电话,她找了辆车赶紧把父亲送到县中医院。经检查,父亲胃溃疡复发,必须住院治疗。
石丹一边上学,一边和姑姑一起照顾父亲,经过 20多天的治疗,父亲出院了。医生告诉她,病人以后饮食一定要注意,稍有不慎病情还会反复。村里的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想着把石巨贤送到敬老院去,但是执拗的石巨贤摆摆手,又指了指石丹。石巨贤坚决不去敬老院,一定要回家种地,继续供石丹上学。
3月 31日,记者来到石丹家里,石丹正在给父亲做饭,她将蔬菜洗干净,炒好盛盘端到父亲面前。吃着女儿做的饭菜,石巨贤高兴地竖起大拇指!“上学之前,我都要给父亲蒸够一周吃的馒头。”石丹边说边打开一个大瓦盆,里面全是冰冷的馒头。“这两天天气还冷,馒头放久了不会发霉,最苦的是夏天,什么东西都放不长,爸爸经常要去邻居家蹭饭吃。”石丹哽咽着说。
就这样,石丹默默把一切都记在心里,为了让父亲每周能吃上一口热饭,她无论寒暑,每个周末都要赶回家,为父亲炒菜、擀面、蒸馒头,细心照料父亲。
笑对生活,用勤奋撑起梦想
记者在学校见到了石丹的班主任赵烈琴老师,她说,石丹不仅在生活上能够坚强自立,在学习上更是“领头雁”。
石丹每天都会合理分配生活和学习时间,她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别人做游戏时她在研究一道道数学题;别人休息时她在预习课文。课堂上她认真听讲,勇于提问;课后,她认真完成作业,争取掌握当天的所有功课。在老师眼里她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去年因为父亲住院,石丹经常奔波于医院和学校之间,老师、同学的关爱使她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因繁重的家务而落后,相反她的成绩一直很优秀。石丹还多次代表班级参加演讲比赛。有一次,石丹要代表班级在国旗下演讲,由于时间紧迫,她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练读讲稿,第二天早晨五点就爬起来再次熟悉。最终,她大气沉稳、声情并茂地演讲,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石丹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因为她不想有更多的人像她父亲那样,长期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近日,石丹被评为宝鸡市首届美德少年,成为全市中小学生学习的榜样。但石丹却谦虚地说:“获奖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耀,更多的是一份责任;获奖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