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鸡电台 时间:2014-02-09 09:02:30 阅读量:
提起眉县人致富的本领,令人敬佩不已,靠着富饶秦岭、神奇太白山成为国家著名风景旅游区,靠着全国第一砖机产业集群、世界最大的狝猴桃出口示范基地,全县群众的“腰包瓷实”起来。
然而,眉县人却无法摆脱身边的烦恼:厕所房前屋后,垃圾村里村外,猪圈污水横流,蚊蝇鼠害丛生。
作为一个先让农民口袋“鼓起来”的旅游大县和特色产业大县,环境问题成为制约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的瓶颈。眉县县委书记李智远:“持之以恒的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强力推进建设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和清洁产业工作,使眉县呈现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眉县新景象。”
整治城乡环境是一个老话题,改变这样的陋习,远非一日之功!
移风易俗最难的是发动群众,因此,县委、县政府安排31个县级领导和551名科级干部深入到881个村民小组,先从自己家做起。
县乡许多干部的老家在农村,城乡环境大整治开始后,这些干部利用休息时间都自觉回老家干活,给群众带了个好头,一些人还给亲戚朋友做工作,自觉清理前几年在路边或街边私自建起的违章店铺。
眉县金渠镇田家寨村,有个出了名的杨家壕,村组的生活垃圾使得这个壕沟“臭”名远扬。然而,借助环境综合整治,巧施妙方,通过治理后,杨家壕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村民杨林军:“我这有个壕就往这个壕里到,现在都搞绿化,比较好了,现在规定的柴草都要放到规定的地方,门口环境就是好了。”
机关干部带头干,环境面貌大改善。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眉县是果畜大县,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了大的变化,沼气、电磁炉的普及,人们不再单单的依赖柴火,但在农村,柴柴草草,谁家都多多少少有一些,门前院后零零散散,难免影响村容。眉县县委县政府决定,由政府出钱,利用村组闲置的边角地为群众修建柴园,便于群众集中堆放。一块小小的边角地,经过平整,四周垒砌起围墙,美观又实用,一下子解决了大问题。
眉县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搞一地、一村,而是全面铺开。他们整合了所有行政资源,上下联动,并广泛发动群众,使这项活动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认可,减少了阻力,增加了活力。不仅如此,县上还将环境综合整治纳入长远规划,在整治的同时,绿化、美化、亮化、优化各项工程相继跟进,避免了脏乱差回潮。
张智华是眉县金渠镇河底村的一名保洁员,每天负责村里道路保洁和村民生活垃圾收集工作,记者看到,张师傅收集的垃圾并没有“大杂烩”似的随意一装,反而是分门别类的放置。
眉县河底村保洁员张智华:“就说垃圾分类,干垃圾,就拉到垃圾场填埋,湿垃圾村民自己拿个袋子就自行提出来,像有害垃圾,直接就拿到县上处理;刚开始老百姓就能够自觉分类吗?刚开始,根本就不分,啥都拿出来往这一堆,现在一分,村民也就把有些有用的垃圾进行分类,也就是我河底来说,村民也有了很好的保洁意识。 ”
张师傅说,环境的改善得益于政府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推行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模式,变“脏、乱、差”的“老大难”为干净整洁的新面貌。
许多投资商也从眉县的环境整治中看到了眉县人的气魄,纷纷前来洽谈投资,河北正大玻璃、天人集团狝猴桃深加工等一批投资上10亿元的大项目落户建设,2013年,眉县343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2.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4.6%,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县共引进落实千万元以上招商项目9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和争取国家投资的数量和规模创历年之最。
小环境也是大民生。眉县的实践证明,整治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似乎与GDP无关,但反映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地查找“短板”,才能在比拼争先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