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农业,是渭南发展深沉而厚重的底色,亦是农业现代化崛起并傲踞关中的亮彩。380万农业人口、936.6万亩耕地,如此优厚的农业资源条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潜能?渭南决策者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探索着、求证着。调结构、引龙头、上规模,一系列举措,使渭南的农业产业不断升级,资源的潜能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群众增收的动力。但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渭南农业仍不可避免地面对着产业化程度低、品牌影响力不强、高精端农产品少、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渭南农业如何实现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挺进?撬动的支点仍然是“科技”。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市科技局探索总结出的“模式”应运而生,给渭南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脚,使渭南向智慧农业发展迈出了探索性的步伐。我们期待着,随着“模式”的不断提升和更大范围的扩展,勤劳的渭南人将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舞出和谐之美,舞出农耕之美。
本报记者 李小鸽
“云山苍苍,渭水泱泱”。奔流不息的渭河水,在渭南辖区冲积出八百里秦川面积最大的平原,也给渭南烙上了家园性符号——“陕西粮仓”、“陕西棉库”。
农业,作为渭南经济发展的根基,须臾不曾偏离决策层关注的聚焦;农业,作为渭南经济发展的命脉,片刻不曾离开过执行者的奋斗的几案。数年来,渭南农业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凡之路,然而,囿于传统农业,产粮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的尴尬始终如影随形,农民种养不赚钱的无奈始终挥之不去。
一只脚迈进了现代农业,另一只脚还在传统农业,怎么能走得稳,走得快?
破题之举都指向一个路径:向传统农业注入科技的因素,用科技提升传统农业,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让渭南农业走上一条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之路。
市委、市政府的思路异常清晰:遵循“大农业、大资源、全链条”的思路,以工业理念做大农业,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积极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联接,打造出农业的全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提升渭南农业的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渭南市科技部门向时而动、顺势而为,在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并举,强化农业科技在产业上中下游的贯通,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新模式,加快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发展格局。“模式”便是他们引导培育的成功范例。
“‘模式’的成功之处,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的把握和回应,它致力于建设高科技支撑的农业、按标准化体系指导生产的农业、大品牌大物流支撑的农业、安全无公害可追溯的农业,让渭南农业实现升级换代。”市科技局局长张向民作出精辟解读。
用高科技支撑,助推渭南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升级婵变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
在渭南,用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模式、人才和服务。
所谓“模式”,就是让渭南农业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模式”,这也是我市科技部门先后用了三年多时间,在渭南广袤的大地上,不断实验、总结、推广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样本探索。
“模式”就是以科技为支撑,创立的“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副双流通、政府企业双推动”的创新型经营模式,通过横向联合和资源整合,建立起紧密型的县、乡、村三级经营网络,探索出一套“技企结合,技物结合”的农科服务新模式。
即按照技术人员隶属关系不变、福利待遇不变的原则,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选调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特派员、技术员,以专职、兼职的形式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是为“技企结合”机制,农资三级销售网络和三级农技服务网络,相互依托,互相推动,是为“技物结合”运营机制,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农超对接、资金互助则是这一模式搭建的四大平台。为此,市科技局把“模式”列入了“农技110科技服务平台创新项目”,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模式平台的搭建全力以赴。
“模式”载体企业,在各县都设有农资连锁总部,乡镇有配送服务中心,村上有连锁经营店。模式载体企业根据连锁网点提出的需货申请,用量较大、重量较多的化肥、农膜,由载体企业直接配送到村连锁店。对于种子、农药,载体企业就配送到乡(镇)配送中心,由中心店配送到村连锁店。同时,科技部门整合原有科技技术人员,指导载体企业组建专家团,专门解决科技疑难问题,乡(镇)设有特派员,负责辖区内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培训的组织,每个村都有一名科技能人担任技术员,组织群众参加培训,承担试验示范任务。
“‘模式’把农技推广的好传统与现代信息手段相结合,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适应了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了各级涉农部门、农技推广部门从过去的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向新型高效农业技术推广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走出了一条涉农部门转变职能、服务“三农”的新路子,政府职能实现了有效转换。同时,为农技人员提供了为农服务、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大课堂,使得农技干部有了用武之地。”省委政研室的领导如此评价“模式”。
模式建立了,模式的运用是靠人推动,人才便成为制胜的关键。市科技部门发挥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组织全市1288名农技服务人员活跃在乡间,其中从西农大聘请了22名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全程指导渭南的农业产业升级。
在此基础上,市科技部门还多方联系邀请,组建了高层次专家团,形成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尖兵”方阵。
李新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是模式技术研发中心首席冬枣专家。
晁无疾,北京农学院教授,研究生指导老师,是模式技术研发中心首席葡萄专家。
杜军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是模式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甜瓜专家。
农业经济管理专家鲁向平、苹果专家赵政阳、花椒专家苏印泉、生猪养殖专家孙世铎、核桃专家樊金栓等一大批理念先进、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的加盟,农技“110”服务车辆的购置,土壤肥料化验室、多媒体培训教室和图书资料室的建立,一应俱全的软硬件设施,使得“模式”站在农技服务的最前沿,成为科技支撑农业的重要力量。
提供科技服务,永远是“模式”的主题,只要是“模式”触角延伸到的地方,服务便象呼吸一样自然。
在位于八鱼乡的专家大院见到赵雅梅时,她刚给果农做完指导回来,一副近视眼镜架在鼻梁上,面庞上沾染着少许尘土,及肩的长发略微散乱,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看起来博学而朴实。谈到这几年的工作体会,她很有感慨地说,技企结合、技物配套的模式让农民朋友很是受益,模式对专家的支持,及其提供的18项免费服务,让农民树立了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种田的信念和勤劳致富的决心。
在随机采访中,八鱼村二组村民柴君发告诉我,要不是赵雅梅老师,他的6亩桃就全毁了,是专家救了他的桃园。
柴君发种有6亩桃,前段时间修剪桃树的时候,忽然发现好多树流胶了,他咨询了有经验的种植户,人家说没有好的办法,只能等死了。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赵老师打了个电话,很快,荔民公司的科技110服务车就开到了他的果园。赵老师现场查看后,判断是作务过程中撞伤了树,因为桃、杏、李树一有伤口就会流胶,他指导柴君发把流出来的胶刮掉,用300倍的赛菌铜涂抹7-10天,随后就明显有了好转,柴君发激动不已。“高兴么,都不知说啥好呀,可指望着这6亩桃园供娃上学和我家生活用哩。”
这样的服务,专家、特派员、技术员每天都会遇到。高科技信息化运用,让科技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与农民不再遥不可及,变得信手拈来。
“模式”建立起来的农技服务网站,有专职专家全天候服务,农民拿着病虫害植株,就可以在本村通过视频向专家咨询。2012年,小麦拔节的时候,种植能手党三义忽然发现一片地里的小麦叶子又黄又亮,却始终找不到原因,焦急的他就揪了几片叶子,拿到位于县城的模式载体企业,通过视频让坐诊的专家安师禄诊断,经了解,种小麦的那片地以前是建筑垃圾底子,小麦叶子发黄是由于缺氮引起,很快的,追施多金尿素的方案制定出来,问题解决了。
就这样,“模式”通过科技110出诊、网络视频咨询、专家进村授课等方式,把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种植技术送到广大种植户手里。
“继续在科技、品种上下工夫,瞄准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运用,借助科技的力量,让农业实现高产高效。”展望未来,市科技局局长张向民充满信心。现如今,“模式”不只让渭南百姓得到了致富的实惠,已在全省81个农业县进行推广,并成功辐射到甘肃、安徽、山东等地,星星之火已然成为燎原之势。
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指导渭南农业生产有品质有竞争力的农产品
2013年11月15日,模式“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方案”示范推广年会召开。会场气氛隆重而热烈,喜悦和骄傲充斥着整个会场,人们的目光中透露出信心和坚定,筛选出的10家优秀示范园园主兴高采烈,受到表彰的4家更是喜上眉梢。
“模式‘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方案’好么,不但让我多赚钱,还一下成了村上的能人咧,大家看我的眼光都不一样咧么,肯定要继续用下去。”雷海泉眼里闪烁着欣喜地光芒。
雷海泉是县高明镇平罗雷村的果农,也是“模式”的种植示范户。种有葡萄3亩,其中有200余株2年生“夏黑”葡萄。从一开始,他就严格按照“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方案”进行操作,用他的话说,就是方案咋制定,就咋来,有问题随时请教专家。他家的葡萄树体健壮,长势好,果实穗大、粒大,颗粒大小均匀、硬度高,挂果初年每斤就比别人多卖4角钱,第一年亩产量就4000斤,收入在2万元左右。葡萄种植户去他园里观摩学习时,他信心满满地说,明年的亩产一定会5000—6000斤。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县收水镇五泉村孙天锁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他是当地的务果能手,因为苹果务的好,又会经营圣女果,被当地政府树立为双万工程带头人。他种了4亩红富士苹果,树龄20余年。走进他的园子,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果树叶片翠绿,果实大小均匀,没有常见的腐烂病、轮纹病等,更看不到有害的虫子。据孙天锁介绍,2012、2013年,他连续两年使用“模式”的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苹果套餐方案,产量稳步增加,没有大小年之分。2013年全园套袋9.1万只,以每斤3.5元的价格出售,收入13万元,而同村同树龄的树一斤才卖2.6元,收入差远了。孙天锁的田生“金苹果”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专业人士、种植大户前来观摩学习。
模式“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方案”让农民群众乐开了花。在他们的叙述中,我看见丰收喜悦的歌声被风举着,像是彩翼曼舒的鸾凤,向着远方,轻盈飞翔。
到底什么是模式“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方案”?说到底就是为渭南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制定的一套标准体系,是一套渗透着科技元素的科学种植方案,内容主要是针对目标作物,制定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作物的营养保健技术方案、栽培管理技术方案、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方案。
模式“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方案”套餐的制定有着严格的流程。首先,专家团实地取样检测土壤、水质、分析自然环境生产技术等生长因素。其次,同本地种植能手研讨制定农作物种植方案。再次,实地检验种植方案,记录农作物种植过程,根据生长情况调整和优化种植方案,然后推广“田生金”标准化管理技术方案,最后结合技术方案,制定新的农作物管理技术方案。
目前,“模式”的专家团队已经研发出了16种“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方案”套餐。针对每一个目标作物,实行统一品种管理、统一操作规范、统一投入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质量要求,通过示范效应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前种地,基本是靠天,根本谈不上什么科技含量。种了大半辈子地,现在才算入了门。”县羌白镇八鱼村南庄1组村民史艳超感慨道。
为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并参与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中,“模式”在县建设成占地16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样板”,种植百亩葡萄、冬枣、西甜瓜、沙红桃等。2014年,将在、、、等地,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实实在在的优质农作物展示,吸引农户自觉自愿加入到农业生产标准化大军中。
农业园的建立,对现代农业发展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但它解决的是点和片的问题,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解决的则是县域农业面的问题,它有现代农业园所不具备的功能,可与现代农业园形成互补,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今后,“模式”将在每一个县建立一个大型农业综合服务体,为农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是对“模式”的第三次创新。
在“模式”的推动下,一片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绿茵在渭南这方热土蔓延开来!
以大品牌建立大诚信,形成大物流渠道,让市场的触觉更辽阔更高远
现代农业,必然是大品牌塑造,大诚信支撑,依靠大物流建立销售渠道的农业。“模式”向这方面奋力挺进。
品牌是产品品质的表达,是产品的社会信誉度集中体现,更是产品的价值之所在。通过品牌,把无数个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形成自然订单。“模式”依托秦合联合社注册农产品销售统一品牌和注册商标——“香荔乡情”,就是“模式”在品牌打造的一个努力尝试。
为何说“香荔乡情”是大品牌的打造?答案是:这个品牌不仅覆盖的地域范围广,而且农副产品种类多。即按照“农作物标准化技术方案”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不论产地,也不论品种,只要达到检测标准,都可以申请使用“香荔乡情”商标。
目前,用“香荔乡情”品牌产品已包括冬枣、红提葡萄、黄花菜、花生、农家土织布以及陕北、陕南、关中地区部分合作社的生态农特产品。
“香荔乡情”品牌的注册,让大规模的订单农业生产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把无序的农民组织起来,应对有序的市场?
“模式”以荔民公司的创新示范为载体,引入了联合制和联保制,探索出了 “龙头企业+联合社+种植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业金融+农业保险”的新型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来解决这一个难题。
联合制即秦合联合社、荔民公司、合作社联合经营,各负其责。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民按照“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方案”生产,荔民公司负责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合格农资,秦合联合社则负责产品的销售。联保制即以地块相邻的十户农户为一个组织单元,建立种植户的农产品信誉档案,联保协议,相互监督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诚信种植,确保产品质量。每户入会农民给合作社缴纳500元保障金,每个合作社给联合社缴纳5万元担保金。这笔钱或者用来理财,或者给社员提供资金支持,年终时,对守合约的农户和合作社分配红利,违规的将没收保障金,并列入黑名单,永远取消使用“香荔乡情”品牌的资格。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农户和合作社缴纳的担保金,已经为好几百名种植户解了燃眉之急,大家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异常珍惜 “香荔乡情”建立起来的市场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