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人到公务员——汉钢公司老姜的命运转折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13-12-10 15:40:04 阅读量:

西部网讯 老姜,全名姜波,叫他老姜,不是因为他的年龄很大,而是在工厂十多年的拼搏中,脸上留下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苍老痕迹。今年五月底,老姜报考了《陕西省从优秀工人农民中考试录用公务员》考试,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的重重考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国家公职人员。

劳模姜工

1994年,老姜和很多人一样,从一所技工学校毕业后,进入工厂,成为汉钢公司的一名焦化车间设备维护工人,初来乍到的他虽说是技工学校毕业,但是面对厂区庞杂的机械设备依旧感到陌生,看着老工人在设备上熟练的拆卸、维修、组装,老姜却只能在一旁干一些搭把手的杂活。“他们能搞的了,我为什么不能搞?我不但要会搞,还要比他们搞的更好!”老姜从此暗下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积累,老姜练就了一番焦化车间无人能及的“真功夫”,并成为了一名业务拔尖的机电段工段长。

十九年间,他每天提前到岗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和工友们研究设备技术、创造新方法,没事的时候对设备摸摸、看看、敲敲,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厂区设备出现问题,只要他上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

2007年,厂里的焦煤气管道发生管道破裂漏气情况,泄露的煤气不能见明火,高端的火焊补技术厂里又不掌握,所以每次只能找些粘土用来补缺,大大加重了安全隐患。面对这一难题,老姜主动请缨,带领工友们进行技术攻关,中专文凭的他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读懂了厚厚一摞的技术资料,随后,他又带领工友四处学习先进方法,加班加点进行验证,终于在当年实现了焦煤气管道火焊补的成功。

作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工人,老姜不仅仅只埋头于钻研设备技术,还时常思考节约资金、提高产能的先进管理方法。2008年,全球钢材市场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厂里亏损严重,老姜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大胆地提出了全场设备“修旧利废”的新型设备管理办法,通过对旧设备进行二次整修和废弃设备有用零部件的重新拆卸组装,让以往只能等待报废的设备重新投入生产,五年来,为公司节约资金近400万元。

2012年,经过工友和公司的一致推荐,老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市级劳动模范。抚摸着奖状,老姜的脑海里浮现的却是那些已被视为家人的机械设备。

命运转折

2013年5月,省委发布了《陕西省从优秀工人农民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面向全省公开招录457名优秀工人、农民。工人也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国家公职人员,这在以前,老姜想都不敢想。5月底的一天,他看到了那张工友们围看的《招考公告》。“报吧,怕自己不够优秀,达不到人家的要求;不报吧,又觉得这么好的机会,不去试试以后没有了多遗憾!”正在老姜犹豫不定时,县考录办联系到了他,鼓励他积极报考。那一刻,老姜心动了,原来真的可以和大学生一样,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国家公务员!从那天开始,老姜白天一如既往的勤恳工作,晚上回到家中就学习公务员考试资料……可几天后,从未被难题困扰过的他却犯了难,“这公务员考试题太难了,我没上过大学,好多知识点都不会,再加上平常研究生产的事情多,其它方面的积累少,这可怎么办呀?”几经思考,他拨通了考录办的电话,说出了自己的忧虑,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考录办答复他:此次考试不同于普通的公务员招录,将主要测试公共基础知识和农业发展、农村政策、企业管理、社区建设等基层工作相关知识,并再次鼓励他大胆应试。“这考的不正是我身边的事情嘛”,老姜心里一下子有了底。

迎接未来

10月15日,考试“放榜”的日子,老姜榜上有名。几天之后,他接到了考录办的电话,通知他前往西安参加由省委统一组织的公务员岗前培训班,同时作好一场由省委书记赵正永亲自参加的座谈会的发言准备。11月25日,老姜终于近距离见到了省委书记。

会上,省委书记的一番话打开了老姜的一扇窗,“要永葆工农本色,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积极参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发挥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在服务群众中建功立业,争当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听到这里,老姜心里豁然开朗。

此刻,在省委党校宽阔明亮的教室里,坐着一群和老姜一样踌躇满志的人,他们正踏实认真地学习著作为公务员的第一课,而未来,已来……(通讯员 佘圣坤 王思晋)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