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走新路 建好陕西东大门

来源:渭南日报 时间:2013-11-02 15:01:47 阅读量:

  刚刚闭幕的首届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上,渭南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一批大项目签约或达成合作意向。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从合作项目的内容变化中看到了渭南跨越式发展的希望。
  渭南形象什么样,根本要看经济社会发展怎样,怎样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陕西东大门、关天经济区、黄河金三角等一系列中省利好政策,谋划项目、招商引资、推动发展。连续3年,我市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稳定在15%、16%左右。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已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39.32亿元。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跑步追赶、迅猛发展”绝不能仅看经济指标,更要注重城市发展远景,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市委、市政府早已深刻认识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城市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新一轮城市发展布局中,集约循环、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已成常识。成功闭幕的首届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上,我市重点推介项目110个,涉及战略新兴产业、制造装备业等十大类别,总投资额约2367亿元,其中能源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发展四类项目53个,投资金额占总投资额的85.037%。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惠民生项目已成为渭南经济发展主流。
  改革发展,要转变观念;拐弯超车,靠的是科技。作为经济后发城市,我们要坚决克服科技弱势心态,彻底消除“等、靠、要”惰性。高技术产业发展快,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增长率高,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能力强,对我市经济前途至关重要。国家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技术产业“孵化园”等项目,为全市发展添足后劲,为科研技术攻关、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提供了更多契机和可能。下一步,我们要加强与东部沿海等技术成熟地区交流对接,吸纳创新要素,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
  改革发展,要创新机制,打破桎梏才能释放红利。我市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关键期,转变作风、简政放权迫在眉睫。结合具体实际,有的放矢地还权于企业、市场及社会组织,制定优惠政策、整合行政资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当前挖掘企业潜力、激发市场活力、优化我市投资环境的关键环节。今年2月4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壮大全市社会中介组织积极承接政府职能的意见》,对包括行业管理和协调、社会管理与服务、非基础性教育和医疗服务、技术服务与市场监督等四类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便是适应市场需求、吸纳内外投资、催生企业壮大、创新管理机制、建设服务政府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
  改革发展,要立足实际,力推转型升级。近年来工业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升到70%左右,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渭南工业发展的迫切任务和根本出路。当务之急,是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协调经济环境社会民生共进。我们欣喜地看到,计划投资10亿元的西安交大渭南科技园、投资20亿元的渭南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及孵化关联产业,3D打印产业基地、舜天能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项目策划、筹备、落地、投产,以及陕西中联重科土方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相继通过验收……一系列扎扎实实的举措,是我市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节约资源、科技创新为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助推转型升级的阔斧大刀。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改革才能发展,发展确保稳定,稳定凝聚力量。健全城市功能,成就美丽宜居新渭南,是秦东父老乡亲的热切期盼;转变旧有观念,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是我们改革发展走新路的动力。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