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做好“小服务”解决“三留守”人员大难题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13-07-22 10:51:56 阅读量:

西部网讯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双红村李老伯心急火燎地报案称他辛辛苦苦积攒的4000块钱没见了。经民警调查,寄放在他家的侄子李某成为重要嫌疑对象,因其亲生父母外出打工,缺少监管,上学之余喜好上网玩游戏的李某因缺钱买游戏币,就多次借钱,借不到钱后就哄骗、偷盗。

石泉县池河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朝萍因爸爸在打工中出意外事故死亡,妈妈打工又多年失去联系,她几乎成了“孤儿”,自从细心、尽责的钟泽娥老师当她的“代理家长”后,钟老师精心教她学习舞蹈、给她辅导功课、带她游玩、购物等,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小朝萍勤奋上进,还因为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才艺特长出众,多次被县上授予“十佳自强儿童”称号。

都是留守儿童,一个养成了坏习惯,一个表现十分优秀。经笔者了解,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全县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身上同样存在,党委、政府管与不管,如何管,社会力量帮与不帮,如何帮,决定着她(他)们的人生发展轨迹和生活质量状况。

坚持“两条腿”走路 统筹解决劳务输出和留守人员问题

石泉县地处陕西省南部,属于典型的秦巴山区农业县,亦属于国家连片特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全国绝大多数贫困县一样,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大多数人为了生计,为了发家致富首选外出打工,致使劳务输出业呈蓬勃发展之势。有资料统计,石泉县自2006年以来,劳务输出人数每年净增1000—1200人,到2012年底,8.7万的农村劳动力中就5.5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挣回劳务收入6.28亿元,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2013年上半年已突破60%,全年预计达到62%,劳务输出业已成为石泉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留守人员是劳务输出业的产物,有打工者就有留守人员,打工者越多留守人员就越多,两者如同孪生姐妹关系。据2013年6月底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共有留守儿童8000人,占在校生的43.17%;有留守老人7052 人,占老人数的12%;有留守妇女4464 人,占全县妇女总数的5%。面对全县19516人这样大基数的留守人员,并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学习教育、辅导,品行习惯养成,亲情关爱,人身安全保障等问题,留守妇女现代家庭教育、精神关怀、情感寄托、矛盾纠纷、婚变情杀和人身安全保障等问题,留守老人生产帮扶、就医陪护、孤单寂寞、侵权侵财等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不仅让打工者感到很受伤,很无奈,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听说老家有人借助帮忙干农活的机会,与自已的媳妇好上了并且搞上关系了。在外打工的黄某于2012年10月10日赶回迎丰镇的家,拿斧头要去砍杀红花坪村的张某,虽经当地综治办和派出所调解处理好了,但黄某很迷茫,很困惑,外出打工收入高,但放心不下家里,把媳妇带上,上有老下有小不好办,留在家里干农活也不是个办法。

一边要把劳务产业经济的蛋糕做大,实现富民强县目标,一边又是留守人员问题,尴尬的局面,艰难的抉择,难脱的重负,掣肘并困扰着务工者,也影响着劳务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如何解决劳务输出和留守人员问题这一课题摆在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面前。寻良方,找良策,求创新,破难题,不同的专家给出不同建议:鼓励劳务输入地城市建设“亲情宿舍”“家眷楼”,支持务工者把留守儿童或是留守妇女、老人一同带到务工地读书、生活,减少两地间的亲情间隔;建议取消上学考学、看病报销、养老服务的地方限制,实行居住证管理制度,让留守人员在户籍地、暂居地来去自由;鼓励务工者返乡创业,以此减少留守人员;鼓励地方发展产业链条长的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务工者就近就业等等。

经调研,县人社局副局长、城乡创业就业服务局局长蔡又林认为,专家的上述建议不失为解决留守人员留守问题的好办法,前两项对于建设有大中型就业示范基地、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地方来说,十分有效且管用。但据教育、妇联、计生、民政的统计,这种“随家走”的留守人员全县每年不超过1000人。对于第三、四项,石泉也围绕产业、创业促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从创业就业局动态监测数据看,全县回乡创业人数基本稳定在2500人左右,县内生产加工企业、服务组织和个体经济组织容纳的就业人数每年在1.2万人左右,县内市场基本饱和,加之属可开发利用资源匮乏的贫困县和水源地生态保护重点县,靠工业企业发展拉动返乡就业的空间不大,宠大的打工者队伍和留守人群带来的问题还需另辟蹊径来科学、合理地解决。

“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民生所需,是发展所需,也是时代交给我们党委、政府并考验我们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最大的社会考题。”县委书记马晓旬说:“我们必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统筹解决好劳务输出和留守人员问题,一方面要做好转移就业者的技能培训、劳务保障、权益维护等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和就业信心;另一方面要围绕留守人员的所思所想所盼做好便民服务、帮扶解困、亲情呵护等工作,让他们留守不孤单、生活有安乐、幸福常相伴,真正排解好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让务工人员能够安心在外打拼、发展,这样既能提升整个劳务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又能提升群众对单位、干部服务职能转变工作的满意率,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快速发展,我们党委、政府就应该多办此类一举多得,一举几赢的大实事大好事。”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