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频发,宝鸡经济林结构咋调整?

来源:宝鸡日报 时间:2013-05-08 09:27:26 阅读量:

    自然灾害,往往会对农作物造成致命打击。近年来,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花椒、核桃、苹果等经济林,就因倒春寒频发,导致减产、绝收,甚至产业面积大幅萎缩。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不禁要问,花椒、核桃、苹果等经济林还能栽吗?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我市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出路又在哪里?

“摇钱树”屡遭霜冻袭击

    4月 6日至 9日,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出现低温冻害天气。特别是 4月 6日凌晨凤县、陇县、千阳、麟游、凤翔、陈仓等县区最低气温降到 -3℃左右,局部地区最低达到 -6℃,对当地苹果、狝猴桃、桃等果树生长带来严重影响。

    据统计,这次倒春寒造成全市 156万亩果园受灾,其中核桃 77.4万亩、花椒 52.6万亩、苹果 18万亩、狝猴桃 5万亩、杂果 3.2万亩,造成经济损失 11.3亿元。

    从冻害结果看,这次低温霜冻因地形、海拔、坡向等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的灾害程度各异。河床、低谷等区域受冻严重,表现为核桃、花椒新萌发的叶片失绿变黑,花芽萎缩,树枝受冻较轻,直接影响今年产量和收益,对树势及明年挂果影响不大。

    据了解,灾害发生之前,我市各级都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及时发布了霜冻预报和蓝色预警。但是,由于经历了整整一个暖冬,加之今春气温回升较快,导致我市经济林花期较往年提前了近半月时间,习惯于每年 4月中旬才防冻的果农因麻痹大意而疏于防范。加之我市苹果多为中早熟品种,更易遭受霜冻袭击。西部山区更因山大沟深,农田边远分散,又因为霜冻发生在凌晨,防冻措施较难实施,故而霜冻灾害造成的损失较大。

    事实上,今年我市经济林产业遭受的“ 4· 6”倒春寒并非最严重的一次。早在2009年和 2010年,我市就连续两年遭受倒春寒袭击。特别是西部山区,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基础设施薄弱,防范措施匮乏,导致西山 7镇 27.5万亩花椒绝大部分减产或绝收,部分地区的花椒树甚至被冻死,严重打击了群众发展花椒产业的信心。

    对农民而言,“摇钱树”一季受灾,损失就是一年。他们只能外出打工,靠“副业”弥补“主业”损失。也就是从那两年起,西部山区花椒产业走了下坡路,尽管后来连年补栽,但面积还是萎缩到了现在的23万亩。一些群众只能将花椒树砍掉,等待新的产业转型。  
               
低温霜冻可防可控

    面对霜冻等自然灾害,我市经济林产业是否只能被动挨打?非也,我市有关林果方面专家认为低温霜冻是可防的。记者了解到,早在今年清明节前,省气象台就预报 4月 4日至 7日会大幅降温,市气象台也发布了霜冻蓝色预警,建议果业主产区做好防冻工作,市县各级林业、果业等部门也积极采取多种防范措施。但因有些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果农防冻意识不强,致使喷施防冻剂等技术措施落实不力,加之大规模组织果农采取大面积烟熏等传统办法难度较大,最终造成了这次灾害损失。 市果菜局副局长谭根堂分析认为,果农是真正的果园管理者,是落实防冻措施的终端环节,如果他们的认识不到位,再好的防范措施都落不到实处。“干部说了农民不做,谁都没办法!”某业内人士无奈地说。

    认识要到位、宣传要到位、服务要到位、防范要到位,这是“ 4· 6”倒春寒带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谭根堂告诉记者,在经济林开花期,只要气象部门有预警,各种综合防冻措施就要落实到地块、落实到树体,切实做到宁可空防、不能不防,宁可早防、不能晚防。“市林科所推广的防冻剂非常有效,实践证明,只要按时按要求喷施喷天达2116或芸苔素 481等防冻剂,倒春寒就可防;只要及时采取烟熏等传统防冻措施,冻害损失也可控。”西山建委产业开发科科长王德武说。市林业局有关人士认为,经济林是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且产业周期较长,彻底转型发展不现实,但可通过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完善防范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今后,应在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终端防冻措施的落实,并大面积推广农业保险,千方百计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除了“防”,应对倒春寒灾害的办法就是“调”。那么,经济林结构究竟如何调?我市西部山区最具山区地貌特征,他们因地制宜选品种、与时俱进调结构的做法,也许不乏启发意义。

    花椒曾是西山最被看好的主导产业,但 27.5万亩的规模化发展模式,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除了一受冻就减产或绝收之外,还引发了大规模的病虫害,病害面积从树叶发展到根部,反复喷施农药依然难以奏效。同时,花椒树的盛果期和生命周期都不长,一般就是 7至 8年,此后就如人至暮年,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并非一劳永逸。

    花椒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早暴露,反而是好事。近年来,西山建委在谋划和实施西山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西山复杂地貌和多变气候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考察论证。得出的结论是:西山产业发展不宜过分追求单一品种的规模化,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多样化。

    西山建委主任严录认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除了花椒,还可以发展核桃、苹果、杂果、中药材、养殖等产业。”“从产业周期来看,核桃就是不错的后继产业。不但生长周期远远胜过花椒,核桃树长几百年的都有,而且管理粗放,采摘方便,病虫害少,树种下基本不用管,几年后就能挂果。”王德武说。

    事实上,自 2009年和 2010年连续遭受倒春寒袭击后,西部山区就在产业多样化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在种植业方面,核桃、苹果、杂果、中药材等后续产业异军突起。至目前,西部山区已发展核桃 15万亩,苹果 6.5万亩,中药材 2万亩,樱桃、板栗、葡萄等 1.5万亩。在养殖业方面,秦川肉牛存栏已达 5万头,土鸡年存(出)栏 60万只,猪年存(出)栏 2.5万头。三大养殖业成为继种植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产业论”,已经在西山收到实效。就以今年的“ 4· 6”倒春寒来说,霜冻共导致西山四分之一的产业面积受灾,造成经济损失 1.39亿元,西山农民人均 1045元。按说,这是一个重大损失。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经济林受了灾,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和发展养殖业就能把这笔损失弥补回来。也就是说,产业多样化提高了西山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西山农民今年的增收目标不会因为倒春寒而降低。”严录自信地说。

既要多样化也要规模化

    市长上官吉庆多次强调,结构调整是永恒的主题,任何产业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求各地都要不断探索新的产业,切实做到既要多样化,还要规模化,既要集约化,还要产业化,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科学增收。如何做到这一点?西部山区的经验是:产业多样化,增收有保障。

    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优和劣、好与坏,换个角度看问题,既有弱项就能转化为强项。

    西部山区山大沟深,若按传统种植业的标准来衡量,道路崎岖、田地陡峭、边远分散,劣势尽显。但是,山大沟深的另一面,就是天然环保、空气清新、水源清洁,非常适合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通俗地讲,就是原始化的耕作和种养方式,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而在西山,由于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可直接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传统农业直接发展为有机农业,将传统劣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这一发展方向已显可喜苗头,燎原之势正在逐步形成。

    记者了解到,西部山区已经有了两个有机农业品牌:由宝鸡万隆生态有限公司在拓石镇东沟村生产的有机鸡蛋,已经通过北京认证,并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一个卖 2元,供不应求,真可谓“山沟沟里飞出了金蛋蛋”;县功镇鲜家山村的有机苹果,已经通过省上认证,在洛川苹果博览会上连续两年夺得金奖。

    有了这两个“金蛋蛋”,西山发展有机农业就有了底气。今年,宝鸡市西部山区被列入省级有机农业综合示范县区(全省仅有两个),计划创建有机核桃、有机苹果、有机花椒、有机鸡蛋、有机蜂蜜、有机土猪肉等 10个有机产业示范园。另外,发展中药材也是不错的选择。拓石、赤沙、香泉等中后山区,平均海拔 1500米左右,山连山、沟套沟,虽说农民人均拥有耕地四五亩,但不打粮食,种小麦连种子都收不回。奇怪的是,这里种粮不行,种药材却没得说。请来不少专家考察论证,这里居然是全国最佳柴胡优生区。现在,这一带已经发展柴胡、猪苓等中药材 2万亩,农民亩均收入达到4000元至 5000元,甚至更高。“不耽搁干别的事,粗放管理, 5月份一种,拔两回草,再就不用管了,两年后农民过来一收就行了。”王德武说。

    产业的置换,让中后山区农民增收有了保障。今年,西山建委申报了省级西部山区中药材种植基地项目,正在等待省上审批。根据计划,西山建委将在西山兴建一个中药材交易市场、一个中药材初级加工厂、一个 5000亩规模的标准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园。目前,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非常高, 20多亩的种植大户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土猪养殖产业在西山也蓬勃兴起。除了已有的 2.5万头之外,坪头昌鑫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在投资兴建现代化、规模化的万头猪场,工程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由宝鸡恒鑫晟农产品有限公司建设的西山散养土猪项目也将实施,今年计划通过“公司 +农户”的方式养殖土猪 2000头。两个猪场,一个以集约为主,一个以分散为主,都是为西山发展土猪产业探路。

    产业多样化,发展多元化,较好地化解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增收压力,也为山区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记者了解到,除了西部山区,其他山区县也在经济林结构调整、丰富产业品种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凤县除了传统的花椒产业外,这几年加大了核桃、苹果、杂果的发展力度,并在特种养殖、生猪养殖、中药材种植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大范围的多样化和小范围的集约化。太白县除了蔬菜之外,大力发展林特产业,形成了“林上采、林中养、林下种、林间游”的立体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绿色 G D P之路。陇县、麟游则在烤烟、养殖等方面做足了文章,核桃、奶畜等后续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山区县产业调整的积极探索,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因地制宜选品种、与时俱进调结构不但是我市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新兴产业在西府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造福百姓!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