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八项规定 群众称延安时期的好作风回来了

来源: 时间:2013-01-16 14:37:44 阅读量:

  “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太得人心了,咱圣地延安的干部一定要发扬延安精神,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上走在前面。”延安的干部们满怀信心地说。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延安市委结合实际迅速出台了延安市级领导改进工作作风的若干规定和具体落实办法。特别是在全市全面推开“廉政灶”建设,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领导干部去西安出差坐火车,以及建立全市人力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电子化政务服务平台、工程项目招投标统一交易平台和电子化政府采购网络平台等一系列动作,老百姓纷纷称赞“延安时期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只见公仆不见官,是老百姓对战争年代延安时期干部作风的赞扬。今天的延安人没有忘记优良传统,各级干部在转变作风上从点点滴滴抓起,树立圣地干部新形象。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延安全市122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公务接待“廉政灶”,市县机关部门的“廉政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延安市委主要领导首先带头在“廉政灶”就餐,并要求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中推行公务接待“廉政灶”制度。

  延安市宜川县交里乡,在政府驻地周边专门开辟了一些菜地,建立了“廉政菜园”,干部分块包干,种植了各种当地蔬菜,所有接待坚持就近取材,首先用“廉政菜园”里的菜。上级来人,不论职务高低,都安排在“廉政灶”上吃饭,不但负担明显减轻了,干群关系也好了!

  “廉政灶”的建立,不仅实现了乡镇在营业性餐馆的“零接待”,而且从制度上规范了接待标准,堵塞了滋生铺张浪费、大吃大喝的漏洞。富县制定了“廉政灶”管理制度、接待制度等“五项制度”;又出台了“六条规定”,即:因公到乡镇的各级各方面来客,一律在乡镇机关“廉政灶”用工作餐,严禁在营业性餐馆安排接待;严控陪餐人员,严禁讲排场、比阔气;不准摆烟摆酒,禁止大吃大喝;不准节日聚会,禁止相互请吃;实行日清月结和定期公开,防止弄虚作假;纳入责任制考核,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以制度建设规范了乡镇公务接待“廉政灶”管理运行。

  宜川县寿峰乡在接待中,坚持“一张笑脸迎客、一杯清茶待客、一碗面条送客”,热情周到,做好登记,每人每餐不能超过10元标准。宜川县阁楼镇干部杨文华感慨地说:“我在乡镇工作了20多年,过去从来没有和县上领导同桌吃饭的机会,现在实行了‘廉政灶’,时常和上级领导在一起吃饭,既探讨了工作,又交流了思想,心里特舒服!。”

  “廉政灶”的建立,成为培养各级领导干部厉行节约、艰苦奋斗、亲民爱民为民、廉洁从政良好作风的“大课堂”。据延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曾岚介绍,“廉政灶”建立以来,每年仅乡镇这块就可节约开支500多万元。

  转变作风看行动,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重要。

  延安市委抽调1366名领导干部下到基层农村开展“一对一”的包扶,作为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突破口。决心通过五年努力,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提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013年的第一场大雪,并没有挡住千名干部为民办事的铿锵脚步。千名领导干部带着对百姓的高度责任感和真挚情感,深入到低收入村包扶点,上门走访调研,了解群众疾苦,剖析贫困原因,破解发展难题,从产业、项目、资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也树立了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市委领导在百忙中,先后4次来到我们村上开展帮扶工作。有了市委领导的包扶,我们后马沟村老百姓富裕、幸福的好生活就在眼前了!”记者在延川县文安驿镇后马沟村采访时,村主任郑志玉感慨地说。

  后马沟村是典型的低收入扶贫重点村,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把该村的包扶作为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前沿阵地,作为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的第一战场,作为强基层打基础、谋发展促增收的关键举措,到村上实地调研指导,与群众共谋脱贫致富大计。“只要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收入自然就多了。”

  在姚引良的协调下,农业龙头企业中菲集团公司投资700余万元,正在该村建设生猪养殖基地,公司对技术和市场销售实行全包,农民只要出力就行,养殖户真正成了工人式的农民,在新型的劳动关系下逐步走向富裕。

  千名领导干部为了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奔波在延安的山山洼洼,不但扶了贫,更重要的是真正密切了干群关系。扶贫干部袁小平深有感触地说,只有你心中有老百姓,老百姓才会真正成为你的朋友、亲人。

  干部去西安出差不带汽车坐火车,精简会议活动,规范出访活动,改进新闻报道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犹如一股股清风扑面而来,让人清醒、振奋。人们都铆着一股劲,为建设圣地延安、幸福延安、生态延安奋起直追。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