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延安信息网 时间:2012-10-13 20:38:34 阅读量:
发生在70年前的延安整风运动,是我们党在重要历史转折关头进行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这次整风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从改造全党学习着眼,结合实际,学习马列主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各种错误思想和作风,达到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目的,清除了王明教条主义在党内的恶劣影响,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实现了党在思想政治上的空前统一,极大地焕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热情、革命斗志和奉献精神,全面地培育和发展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和伟大的延安精神,为夺取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探索总结了一整套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当前,我们党正处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领导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新的重要历史转折关头。我们陕西正面临着建设西部强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延安整风运动创造的许多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尤其是如何坚持和发扬在延安整风中形成的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更带根本性,更有现实意义。我们要真正把延安精神弘扬起来,传承下去,也必须从转变学风做起。只有这样,延安精神才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发挥威力,创新发展。
一、增强政治自觉
实践一再证明,延安精神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真正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的传家宝。党的几代领导都能从事业成败、民族兴衰的政治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特别是在重大历史关头,他们总是反复强调和提醒全党要谨防奢侈堕落、消极懈怠,保持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避免革命功败垂成、政权得而复失、事业极盛而衰。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还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写进党的基本路线,并且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经过全民族的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实现了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回顾历史,我们党在建国执政、创业育人实践中取得的丰功伟绩,无不闪耀着延安精神的时代光芒。陕西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省委一直特别重视发挥这个政治优势,强调和要求全省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带头发扬延安精神。特别是去年以来,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省委发表了《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署名文章,在全省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各地出现了新的群众性学习、宣传、弘扬延安精神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加速了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面对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新形势,一些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盛世,几代人前赴后继奋斗的目标已经实现。所以,对要不要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否已经过时的问题产生了质疑。少数人甚至认为在改革开放,利益驱动,鼓励致富,建设小康的政策背景下,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思想僵化,不合时宜。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有的同志虽然也按照中央和上级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要求,搞搞活动、讲讲话,但效果如何,很少过问,有的甚至连自己也并不准备认真践行。这种不良学风的蔓延,造成的社会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物质至上为特征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正在摧毁着我们一些同志的精神和灵魂。有的党员和领导干部抵挡不住各种诱惑,贪图个人享受,沉湎于灯红酒绿,已经跌入了腐败的深渊。从面上看,比较突出的是,政府一些部门“三公” 支出庞大,社会上铺张浪费,追求奢靡之风相当普遍。时下,人们讲得最多的是“幸福指数”,这仿佛是无可厚非的。但令人担忧的是“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已经在许多人思想中淡漠了。出现这些问题追根溯源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理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丢掉了延安精神这个法宝。长此以往,乐极生悲,“政息人亡”的历史悲剧就有重演的危险性。这说明要不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不是一般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的存亡和民族命运的大问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同志对于践行、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这是全面贯彻党在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要求,决不能随心所欲,等闲视之。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我们只有把这种理想信念变成一种政治自觉,并在实践中认真坚持,弘扬延安精神才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实的思想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才能得到恢复和发扬。我们务必要通过扎实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充分认识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重大深远意义,增强危机感、紧迫感,真正把坚持远大理想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