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办案提升素能 借力智库打造铁军——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陕西分基地举办第一期实务培训班

来源: 时间:2022-08-19 16:17:46 阅读量:

 

为落实“质量建设年”要求,推动“三有”争创活动深入开展,提升重罪检察官审查、分析、认定证据及理论研究能力,8月8日至8月12日,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陕西分基地举办第一期实务培训班。陕西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李志虎参加开班仪式并讲话。来自11个市、分院及部分县区检察院重罪检察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及业务骨干共47人参加了培训。

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李志虎 参加开班仪式并讲话

李志虎介绍了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陕西分基地的成立背景、发展目标、总体任务及进展,传达了最高检和省检察院有关领导对分基地的工作要求和指示精神,肯定了今年以来重罪检察部门取得的工作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重罪检察工作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持续深入开展“三有”争创活动,着眼于夯实根基,聚焦短板弱项,不断强化逢旗必夺、逢先必争的意识,逐步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以实干实绩推动全省重罪检察工作更高质量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涉火案件实务论坛

 

七位专家授课

 


 


 


 


 


 


 

本次培训突出实务导向,贴近办案实际,创新多元培训模式,邀请火灾调查、现场勘查、DNA鉴定、侦查预审、电子数据审查及审判实务等领域的七位专家来陕授课,展现了专业性、实用性、研讨性和亲历性,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是师资优良,突出专业性。为发挥基地平台优势,提升培训质效,依托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专家智库资源,培训班邀请到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刘世权,北京市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电子数据鉴定专家刘政,应急管理部火灾调查专家组专家李建林,公安部放火爆炸案件专家组成员、痕迹检验正高级工程师钟涛,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法医物证技术处处长刘开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毕惜茜,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审判长、二级高级法官、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冉容七位老师分别从疑难复杂案件的证据分析、电子数据收集与审查、火场调查、科学证据应用、DNA物证、审讯取证策略、重案证据的审查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专题授课,破解实务难题。师资力量雄厚,专家阵容强大,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二是模式创新,强调实用性。为解决专业短板、服务一线办案,本次培训聚焦涉火、命案主题,创建“授课+论坛+实验”的多元化培训模式,设置实务教学、访谈教学和情景教学三类课程,既有课堂教学的高效输出,又有实务论坛的头脑风暴,还有痕迹物证的模拟勘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突出,紧贴实务,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授课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详实的案例、独特多样的视角为参训干警带来了精彩纷呈、耳目一新的知识盛宴。此外,按照检察建议进课堂的要求,省检察院专项负责同志楚雅丽为培训班讲授《如何在重罪检察工作中落实检察建议》,从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入手讲述落实检察建议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回顾成绩,指出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是访谈互动,增强研讨性。为解决检察官在办理涉火类案件中的知识短板和审查困点,提升研究能力,本次培训创造性开设“涉火案件实务论坛”,邀请火灾调查、犯罪现场勘查和证据分析、检察、审判等不同业务领域的五位专家分别从火查步骤和流程、火场勘查思路、证据审查方法与采信规则等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共同为涉火案件办理贡献智慧,既有观点的融合,又有思想的碰撞,为一线检察干警拓宽了眼界、扩展了思路,提升了研究能力。

四是紧扣办案,培养亲历性。在模拟现场教学中,刘世权老师带领学员一起走进犯罪现场,沉浸式体验足迹、指纹、血迹等痕迹物证的形成、提取、制作、甄别和分析过程并进行现场点评,增强了培训的体验感和互动性,提升了干警对犯罪现场的感知能力。此外,根据授课内容,部分课程开展线上同堂培训,邀请公安、法院干警到当地检察机关远程参训,以共学促共识,各地公检法机关600余名干警到场聆听。

 


 


 

重罪检察证据分析研究基地陕西分基地作为集实务、培训与研究于一体的重罪检察业务交流平台,这是陕西分基地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期实务培训班。此次陕西分基地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专家助力检察办案,以智慧赋能人才培养,开启了重罪检察实务培训的新模式。学员们一致认为,此次培训聚焦实务,知识点密集,干货满满,今后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以更优检察履职推动重罪检察工作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陕西检察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