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司法为民赤子情怀

来源:人民法院报 时间:2012-09-24 10:38:07 阅读量:

【人民法院报】南郑:司法为民赤子情怀

发布时间:2012-09-18 01:05:36




该院法官巡回审判




法官向群众发送明白卡




法官送法进校园


    在素有“西北小江南”的汉中盆地,镶嵌着一颗亮丽的明珠——南郑县。南郑山清水秀,风光迤逦,素有“国画长廊”之美誉。

    近年来,陕西省南郑县人民法院始终秉持司法为民的理念,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渗透到审判执行工作中,落实到亲民、利民、护民、爱民的司法实践中,他们用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司法为民的动人乐章。 

    巡回审判便民诉讼

    南郑县境内大部分乡镇、村庄地处山区,群众到法院参加诉讼费时、费力,为了能让辖区群众享受便捷、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最大限度地减轻百姓诉累、降低诉讼成本,南郑法院党组一班人在院长邓亚波的带领下,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打破法官“坐堂问案”的衙门作风,大力倡导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了村庄院落、田间地头和百姓家里,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感受到法官才是他们的贴心人。

    今年3月13日一早,虽然春寒料峭,但该县红庙镇马家堰村口却挤满了男女老少,这是该县红庙人民法庭再一次将“巡回法庭”搬到了百姓家门口,公开审理一起返还原物纠纷案。

    原、被告双方本是父子关系,但却因琐事恩怨长达6年。被告(儿子)将原告(父母)的旧房拆除翻建了新房后,以其修房原告未出资为由不让(父母)原告居住。

    眼看着年事已高而行动不便的两位老人,法官们决定将庭审现场搬到老人家门口,也让村民参与进来评评这件“家务事”。

    庭审进入调解阶段,法官现场做起了调解工作。法官辨法析理,情理交融地调解,旁听村民的指责和劝导深深触动了被告,被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意给父母腾出两间房子供其居住。

    庭审结束后,两位老人热泪盈眶地拉着法官的手连声道谢。旁听群众纷纷表示,法院巡回审判不仅方便了当事人诉讼,而且还教育了群众,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的发生。

    今年4月27日,该院刑事审判庭在100多名群众的旁听下,在犯罪嫌疑人所在的高台镇社区公开审理了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在开庭审理前,法官特意邀请了双方所在的村(居)委会干部及部分亲友参与法庭调解工作。经过1个小时公开的庭审和法官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自知理亏的被告人张记名当庭认罪,并愿意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庭审结束后,该社区主任表示庭审走出法院,走进群众之中,群众“零距离”参与旁听,既学到了法律,又受到了教育,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起到了法制宣传的效果。

    去年初以来,该院通过“社区法庭”、“校园法庭”、“农家法庭”等形式,已巡回审理案件682件(次),所办结的案件中调撤率达80%。举办法制综治讲座3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4300多份,将大量的纠纷化解在农村基层,也把法院便民利民的触角伸向了全县各个角落。

    强化执行维护民利

    执行难,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难题,最常见的一难就是被申请执行人“玩失踪”,寻人难。家住该县红庙镇五棵树村的被执行人白某、谭某兄妹因建房贷银行款6万元数年不还。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承办法官多次通过其亲友和所在村组干部督促被执行人积极还款,但兄妹二人置若罔闻。

    今年3月16日上午8时,当执行法官得知被执行人在家时,决定再次前往执行。当执行法官爬山越岭来到被执行人家中时,已是下午2时许,却因白某、谭某进山挖药材未能见面。承办法官并未放弃,几天后再次突然行动将被执行人堵在家中,经向其宣讲法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兄妹二人向法官承认错误并将所欠贷款全部履行到位。

    叮铃铃……叮铃铃……凌晨1时许,正在熟睡的法警大队杨大队长的手机铃响了,他连忙拿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申请执行人急促的声音:躲藏3年之久的被执行人张某今晚回来了。

    杨队长边穿衣服边电话通知承办法官和值班法警到法院里集合。一小时后,几位威武的执行干警出现在张某面前。当法警拿出司法拘留决定书,向张某宣布因其不履行法律义务对其司法拘留15天时,张某瘫在地上,口中不停念叨“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张某拘留后第3天,其家人便将执行款10万余元全部履行到位,法院也提前解除了对张某的拘留。

    关爱行动温暖民心

    去年以来,南郑县的青少年犯罪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从案件类型看盗窃、抢劫居多;从年龄来看14到18周岁的未成年人居多;从犯罪人的身份来看,农村留守少年和辍学少年居多;从犯罪的场所来看,网吧及其周边区域居多。

    为此,该院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标本兼治的思路。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要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大开展审判进校园和院校法治共建活动,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环境,使广大青少年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该院先后在县域内的大中小学举办公开宣判大会、法制报告会10余场次,编写校园法制宣传册8000余册,发出司法建议20余条,有效地震慑了犯罪,遏制了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态势。

    坐落在巴山深处的该县黄官镇武家沟村是法院结对帮扶的联系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系列举措之一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行动”在该村拉开了序幕。

操作选项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分享
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